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 超99%拥有持续运营的新媒体账号
本文转自: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30日消息(记者 宋雪)近年来,非遗正在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线上线下举办各类非遗展览,“沉浸式”非遗体验丰富多彩。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临近,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5月3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在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有超过99%的项目都拥有了持续在运营的新媒体账号和内容。非遗短视频创作者年龄以“80后”“90后”为主,非遗内容观众和非遗产品消费者则以“90后”“00后”居多。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胡雁介绍,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重点活动有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云游非遗·影像展、“非遗里的美好生活”摄影作品征集展示活动等。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充分展示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呈现的良好局面。云游非遗·影像展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与多家网络平台共同承办,以短视频、直播、音频结合并联动社交媒体、官方媒体,让更多社会公众关注、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非遗和生动的保护实践。“非遗里的美好生活”摄影作品征集展示活动,通过摄影作品展示非遗保护传承成果和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促进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引导更多群众关注了解、支持参与非遗保护传承。
今年是云游非遗·影像展举行的第五年。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表示,短视频、直播平台则有了更加丰富多样的非遗内容和非遗人群。目前在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有超过99%的项目都拥有了持续在运营的新媒体账号和内容。由于短视频、直播的创作较为便捷,能够为不同地域的创作者和观众都提供直观交流的机会,新媒体也成为了各地非遗内容的新“传播场”。据平台数据分析显示,现在非遗短视频创作者年龄以“80后”“90后”为主,而非遗内容观众和非遗产品消费者则以“90后”“00后”居多,通过持续在网络中的推广和宣传,让非遗的传播方式更加亲切生动,让非遗相关的人群变得更加年轻化,让传承有了更具象、更具生命力的呈现,让传统非遗与时代发展的节拍同频相合。
2024“云游非遗·影像展”活动期间,各个长视频平台将对精选影像进行限时免费展映,既有原本仅限平台会员可看的商业片源,也有需要额外付费的非遗教学课程,涵盖了纪录片、访谈等多种非遗影像类型,以平台之力践行文化惠民路线,尽可能地降低观众的观看门槛。6月7日起,各平台专题专区将陆续上线,6月8日,各方资源将集中推送,全力打造热点,相关展映活动将持续到6月30日。
据初步统计,各省(区、市)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将举办12614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下活动9642项。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支持国家图书馆等200余家公共图书馆举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面向公众和相关从业者展映非遗记录工作优秀成果的综述片;支持国家图书馆举办“非遗讲座月”系列活动,邀请有关专家和传承人,通过讲座、展演的形式,普及非遗保护知识、展示非遗内涵和价值;支持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等在恭王府博物馆举办“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等相关活动。广泛发动各地举办“非遗购物节”,结合本地区文化和旅游促消费活动,聚焦培育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文旅消费恢复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