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礼:“两个20年代”对比带来的启示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不久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部发表讲话时,将21世纪20年代与20世纪20年代进行对比,称两者“有突出的相似之处”。不得不说,20世纪20年代确实令人难以忘记,一场源自美国的大萧条不仅重创资本主义世界,更给经济决策者们上了重要一课。对比100年前和今天的世界经济形势,它们也确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拉加德提到的“全球贸易一体化遭遇挫折”以及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世界经济整体面临巨大压力等。

20世纪20年代世界经济严重承压,很大程度上源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外溢。彼时的情况是资本主义国家因内部矛盾无法调和而陷入危机,相关国家的应对措施非但没能奏效反而导致危机外溢,最终引爆一场波及范围更广、影响更甚的大萧条。在导致那场经济灾难的诸多因素中,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无疑是助推者之一。在经济危机已然爆发的情况下,美国国会仍于1930年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在美国政策影响下,英国人也放弃自由贸易原则,1932年通过《进口关税法》,对除少量原材料以外的进口商品一律征收10%的关税,那些对英国商品区别对待的国家则被加收100%关税。法国、德国、荷兰等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加入贸易战,大萧条延宕数年。

环视当今世界经济,虽然尚未出现大萧条时期那样强度的贸易战,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担心形势正在朝着那个方向发展。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相关国家在挑动贸易摩擦甚至贸易战时往往有一个寻找借口和酝酿的过程。一战期间,西方国家采取各种保护主义措施的借口就是“战时需要”。到了战后,这些保护主义措施以不同形式继续存在,比如1922年美国国会通过《福德尼—麦坎伯关税法》,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以保护国内工业和农业免受外国竞争影响。这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报复性关税措施,导致国际贸易紧张局势升级。它的实施也为后来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埋下伏笔。与当时相比,当前世界的贸易战挑动者虽然没有搬出“战时需要”,但已经将经贸和科技等诸多领域的问题泛政治化和泛安全化,导致世界经济在贸易整合上面临挫折。

不过,20世纪20年代的大萧条似乎也让当今世界经济的决策者们吸取了一些教训,使其有所克制。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冲动愈加明显,但力度没有达到一百年前的水平,它们也相对较为注重贸易摩擦下的政策沟通和协调。而且,如今的经济全球化和国家间经济依赖程度远非一百年前可比,过于激烈的保护主义措施必然伤及自身,决策者们也不得不顾忌政策的反噬效应。

一百年前,主要发达经济体流行的是金本位制,货币政策调整受制于黄金储备,这在危机期间显得不够灵活,更容易导致通货紧缩和危机加剧。同金本位制时期相比,在信用货币体系下,当今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调整更为灵活,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经济体普遍采取量宽政策缓解危机,最近两年欧洲央行多轮加息也对抑制通胀起到一定作用。灵活的货币政策让世界各国在面临危机时有了更多手段,避免出现大萧条似的下滑。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货币政策只能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无法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短期可以成为刺激和维持经济的办法,长期来看却可能抑制增长潜力的释放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耽误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结构性难题的消除。

另外一个影响当今世界经济的变量也不能忽视,就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回顾过去的全球经济危机史,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发达国家的身影。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与一百年前已有显著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今非昔比。当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因自身经济承压、慌忙求助于保护主义的背景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依然坚定支持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持续给世界经济注入正能量。

回顾历史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甚至警示,但正所谓时过境迁,当今世界毕竟已经大为不同,经济版图的变化以及更加灵活的政策工具等,都让世界经济陷入大萧条的可能性下降。但需警惕的是,短期工具的选择也让发达国家固有的深层难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并可能会导致矛盾和问题加剧,在中长期积累更严重的问题,比如美国的贫富分化、欧洲的竞争力下滑等。

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一些发达经济体越来越难抑制的贸易保护主义冲动实在缺乏远见,可能给自身以及世界经济带来更大麻烦。而且在经济承压以及综合实力相对下滑时,相关国家在外交上的动作与经济决策同样值得关注,如果试图通过政治甚至军事手段对外转移风险、内祸外引,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就将远超经济范畴,那时类比的对象也不再是20世纪20年代,而可能是20世纪40年代了,那显然是整个世界都不愿看到的情景。(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