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回眸】53年前,欧洲商业精英首聚达沃斯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近日,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落下帷幕,小镇达沃斯从人头攒动归于平静。
达沃斯位于瑞士东部阿尔卑斯山中,是一个滑雪胜地,更以每年举办世界经济论坛而著名,因而世界经济论坛又被称为达沃斯论坛。每年论坛举办的时候,也是小镇最热闹、最拥挤的时候,无数对国际经济、政治有影响力的人到此参会。据说,世界经济论坛会址之所以选在达沃斯,是因为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年轻时候酷爱滑雪。没想到“这个偶然”造就了小镇的声名鹊起和快速发展。
从“欧洲管理论坛”进化而来
世界经济论坛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此规模,其前身是地区性的“欧洲管理论坛”。1971年2月,施瓦布在达沃斯组织召开首届欧洲管理论坛,来自31个国家的约450人参会,欧洲企业的经理、美国大学的学者等聚集在阿尔卑斯山谷。施瓦布希望将美国的商业管理经验引入欧洲,以帮助欧洲企业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他以非营利组织的形式创建了欧洲管理论坛,论坛总部设在日内瓦,每年定期召集欧洲商业领袖在达沃斯举行年会。
施瓦布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他认为,想要成功管理一家企业,领导者需要考虑各方利益——不仅仅是股东、客户和消费者的利益,还要顾及企业员工及其所在的社会环境。这种对社会负责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论坛的指导原则。
论坛每年年会的主题各不相同。随着国际形势发展变化,论坛的议题范围逐渐扩大。1972年的第二届欧洲管理论坛上,时任卢森堡首相皮埃尔·维尔纳应邀出席发言,这也是该论坛首次有政府首脑参加并发表演讲。
随着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到来、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论坛年会的关注点从企业管理逐渐转向经济和社会事务。越来越多的政治领导人应邀参加会议。
1987年,欧洲管理论坛正式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论坛年会规模越来越大。除发达国家外,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要员也逐渐被邀请参加。探讨的议题突破经济领域,许多双边和地区性问题、世界上发生的重大军事安全事件成为讨论内容。世界经济论坛变成世界政要、企业管理者、民间和社会团体领导人研讨世界问题最重要的非官方聚会之一。西方舆论由此称之为“非官方的国际经济最高级会议”。
1998年,G20创意诞生于达沃斯
在过去50多年的时间里,达沃斯历经多个重要时间节点,从柏林墙的倒塌到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再到气候变化的失控,它帮助缓和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矛盾、在世界各地建立经济桥梁、为环保主义者提供更大平台……
经济议题是达沃斯论坛的首要议题。1973年第三届论坛上,意大利实业家奥莱里欧·佩切伊就其著作《增长的极限》发表演讲,该书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出质疑,引起轰动。
1976年,第六届论坛架起阿拉伯世界与西方沟通的桥梁。在1973年阿以战争和石油禁运的背景下,西方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变得紧张。1976年10月,论坛与阿拉伯、欧洲主要机构一道,在瑞士蒙特勒举办第一届阿拉伯-欧洲商业合作研讨会。
20世纪末,在达沃斯论坛的推动下,一个由当时东德和西德议员、商界领袖组成的非正式团体呼吁制定货币稳定计划。这一倡议为两德的经济统一作出重要铺垫。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改革全球金融体系成为重要议题,与会者强调有必要将主要发展中国家纳入这一进程。于是提出建立一个新的全球机构——一部分是发达经济体,另一部分则是新兴经济体。1998年晚些时候,该机构在德国波恩举行了首次会议。这就是后来的G20。
除经济议题外,达沃斯论坛渐渐成为一个解决国际争端的平台。政治领导人借助这个中立平台解决分歧。希腊和土耳其在1988年签署《达沃斯宣言》,双方在战争边缘“悬崖勒马”。在1992年的达沃斯论坛上,时任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主席纳尔逊·曼德拉与时任南非总统德克勒克共同露面,曼德拉和德克勒克的握手象征着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结束。
1979年,中国代表来到达沃斯
施瓦布也关注着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开放,1979年,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论坛。同年晚些时候,施瓦布应邀访华。这是论坛与中国建立长期关系的开端。2007年,中国举办了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
为什么达沃斯论坛能办得如此成功?其影响力得以不断扩大?究其原因,一是论坛组织者和参与者坚守着这样的精神——“无国界的相互理解”“平等对话、合作和发展”。正如施瓦布所希望的那样,论坛创造了一种特别的氛围,一种让所有参会代表解放心灵、解放思想的氛围,为参会者构建起平等绽放思想火花的平台。
二是论坛议题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每次年会所探讨的议题均对当时世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受到人们普遍关注。
三是不断改革体制,世界经济论坛最初以一般论坛的形式出现,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论坛在内部机构设立管理制度、会员制度等,从各方面不断创新,让论坛适应新的世界形势。(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张红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