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旅游 融出辽宁文旅新活力
周凤文 吴 越
举办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开展“诗书画印·影像非遗”盘锦市非遗宣传推广活动……今年以来,辽宁文旅紧紧围绕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的目标定位,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省文旅市场保持火热态势,其中“非遗+旅游”业态成为“生力军”,为文旅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搭建平台 赢得关注
多民族文化的碰撞相融,塑造了辽宁火辣奔放、风趣幽默、包容大气的文化品格,形成了非遗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的特色。
每逢假期,辽宁各地非遗活动层出不穷。沈阳故宫、北陵公园,丹东虎山长城,大连金石滩等景区景点纷纷开展非遗进景区、进社区等活动,让游客感受非遗的魅力。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辽宁各地举办民俗表演、展览展示、非遗项目传承等形式多样的活动400余场次,丰富了群众的生活,提升了游客的参与度。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京剧表演者端庄典雅,一招一式中透出技艺的精湛,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市民游客。近期,在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清昭陵,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上演:在舞台展演区,汇集了京剧、评剧、东北大鼓等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寻味非遗展区,游客可以品尝到马家烧麦、老边饺子等地道沈阳非遗美食;在非遗伴手礼区,各具辽宁文化特色的伴手礼和非遗文创产品亮相,深得来往市民游客的喜爱。
今年以来,辽宁各地积极搭建平台,吸引大众关注非遗。6月,鞍山、锦州、营口、阜新、铁岭5个城市与盘锦市联动,举办“辽河口风情”六市传统技艺联展,共有35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展,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原来对城市的了解,停留在海滨、山水等自然资源上,参加这个活动,看到了家乡有这么多非遗,为家乡自豪。”从外地回盘锦探亲的詹琴琴带着孩子观看非遗展演后说。
体现价值 助力传承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近日在丹东虎山长城景区举办非遗进景区展示展演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现场,海城高跷、抚顺地秧歌、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等传承人联袂展演,充分展现传统艺术魅力。18个美食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纷纷亮相,让广大游客充分体验“看得见、尝得到、能体验、可带走”的非遗保护传承效果。
旅游为非遗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在沈阳故宫、辽宁省博物馆及众多非遗工坊等场所,通过常年举办非遗展演展示,推出非遗文创产品等形式,让市民游客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激发消费热情。
旅游促进了非遗项目的经济价值实现。现在,每逢节假日,很多市民和游客走进非遗市集。“带着孩子刚刚看完整个糖人的制作过程,太神奇了,买来品尝,感觉味道好极了。”带孩子在沈阳老北市“逛吃”的李军一家三口对非遗市集有着浓厚的兴趣。
近年来,辽宁旅游热让非遗项目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传播和交流。特别是年轻人的加入,对非遗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旅游为非遗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了非遗的生机和活力,将非遗融入旅游,能更好体现其价值。”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宫长平说。
辽宁省积极探索文旅新模式、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推出融合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旅游产品,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高质量发展之路。今年,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传承人开展非遗高校巡演。广大师生欣赏到精彩的非遗表演,感受到辽宁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活动激发了年轻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走进大众 展现魅力
从辽西的古战场传说到辽东的满族刺绣,从辽南的海城喇叭戏到辽北的东北二人转,每一项非遗都是辽宁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珍贵资源展现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今年以来,辽宁开展了非遗研学、进高校、进景区、进商场活动。据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统计,在4月底至5月初集中开展的相关活动中,有4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120余名传承人参演,观众总人数近6万人次。
辽宁还积极推动非遗“走出去”。6月初,辽宁省非遗代表性项目走进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地进行展示展演。活动现场,岫岩玉雕、抚顺琥珀雕刻、大连贝雕等技艺巧夺天工,凌源皮影戏、铁岭二人转、辽西木偶戏绝活频出,辽菜传统烹饪技艺、锦州面塑、沈阳李氏糖人让观众交口称赞,海城苏氏正骨、锦州少北拳更是吸引众多观众体验互动。
辽宁积极搭建非遗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出台措施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为非遗传播拓展空间。今年4月,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其中提出,依托7项重点任务推进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努力在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中展现担当作为,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力量。
随着各项政策落地实施,各项活动持续开展,“非遗+旅游”让辽宁文旅活力更足了。
热门相关:火力法则 首席天价逼婚:老婆不准逃 林家有女异世归 吹神 腹黑冷王:娘子不太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