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东湖评论:心中有光,素履以往
近日,武汉一则新闻令无数网友动容,西安75岁老人陈有银瞒着家人从家中骑车1个多月,跨越1000多公里,来到武汉看“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圆了50多年来的梦想。故事开始于1970年,时年21岁的陈有银应征入伍,当时的连长黄火生是武汉人,他经常绘声绘色地与战友们描述武汉和武汉长江大桥,在年轻的陈有银心中埋下了“去武汉,看大桥”的种子。然而复员回到家乡的陈有银很快被生活的重担“缠身”,去武汉看长江大桥的念头只能深埋心中,直到50多年过去,终于卸下重担的他重新点燃心中的梦想,揣着1000元积蓄和几套换洗衣服、一点馒头和水,骑着自行车,沿着312国道开始了一场“逐梦之旅”。网友纷纷为这位老人的质朴和坚韧点赞,并感叹老一辈人刻进骨子里的精神和信仰。
人生像一场马拉松,不在乎速度,而在乎耐力,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走到最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一生钻研三件事——研制导弹、送卫星上天、送中国人进入太空。“人民科学家”王小谟,终其一生为祖国国防事业打造“千里眼”。“当代愚公”黄大发用36年时间,在深山的高坡陡岩上凿出一条9.4公里的水渠。这些国家荣誉获得者用一生的坚守书写了自己辉煌的人生,也为祖国事业作出卓越贡献。或许我们普通人无法像他们一样取得超凡成就,但亦可在坚守梦想中,成就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正如陈有银老人将一颗去武汉看长江大桥的“种子”埋藏在心底50多年,在这段漫长的时光里,他种田为生,抚养儿女长大成家,照顾患病的妻子痊愈,生活的重担从未将他压垮,因为有一股信念支撑着他,让那些奔波劳碌的时光不再难耐,让心中的“种子”久经风霜仍能开花结果——那,便是梦想的力量。
坚持梦想,说来容易做来难,多少年轻人初入社会时满腔热忱,却在经历“毒打”后丢失了初心,并把“年纪大了”作为“躺平”的借口。纵观历史,有人年少成名,有人大器晚成,对于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来得及的。75岁的老人尚能只身骑行1000多公里,比他更年轻的我们还有什么不敢去尝试的呢?心怀梦想,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梦想赋予普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击溃那些庸碌生活带来的麻木和疲惫,让我们重燃生活的激情和动力,忙于生计的同时,仍保留“诗与远方”的念想,坚持、再坚持,岁月流转、脚踏实地、行稳致远,最终到达希冀的终点,那些曾经觉得艰难困苦的日子,也都会在“圆梦”的这一刻化为美好的回忆,历久弥新。
目有繁星,无往不胜;事虽难,做则必成。人生的马拉松,有直道、有弯道,有上坡、有下坡,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糖丸爷爷”顾方舟不计个人得失,立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选择研发便宜高效但有争议的脊髓灰质活疫苗,并以身试药、以子实验,他研发出的糖丸疫苗成功护佑了亿万孩子的生命健康。中科院院士李振声20年来埋头实验,逐一攻克小麦远缘杂交的重重挑战,他对外界质疑始终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用6年的时间为黄淮海地区增产粮食504.8亿斤。英雄航天员叶光富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首次圆梦苍穹,初入太空的他不能迅速适应失重环境,艰难地驻留了183天。2年后,他已作为指令长带领神舟十八号乘组执行新的飞行任务。这些伟人的事迹说明,伟大的成绩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陈有银老人骑行一月的经历亦是如此,一路来,他遇到的挑战不少——积蓄微薄只能风餐露宿、每天骑行引发浑身酸痛、没有智能手机导航以至迷失方向,所幸的是他始终以乐观豁达的心态,一一克服这些困难,或许在他看来,比起心中的梦想,这些“都不是事儿”。
追逐梦想,往往意味着跳出舒适区,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这一路必定充满未知的挑战,但也因此蕴含别样的魅力,吸引着踌躇满志的人们一探究竟。我们要学习陈有银老人“说走就走、说干就干”的果决,大胆迈出第一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总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梦想,越需要付出艰辛努力,越需要知重负重、砥砺前行。让梦想之光驱散心中阴霾,卸下胆怯、踌躇、懊恼等负面情绪,激荡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朝气、激扬当骑骏马踏平川的志气、激发独倚长剑凌清秋的锐气,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我们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心有梦想之光,哪怕脚踏素履,亦可大步启程。追光而遇、目光而行,愿你所盼皆可期,所愿皆所得。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寓青(武汉市武昌华中金融城管理委员会)
责编:王舒娴【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