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建设故事】沉管用上北斗以后
鲁网7月2日讯2024年6月30日,集“隧、岛、桥、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自此,珠江口两岸的“深莞惠”和“珠中江”两大城市群迎来首条直连通道,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成为现实。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设计时速100公里,中交一航局全面参与了“隧、岛、桥”等核心工程施工,创造出许多动人心魄的建设故事。
今天,让我们倾听“深中通道建设故事”之沉管用上北斗以后。
旭日初上,倾泻一汪星辉。西人工岛码头旁,第一班交通船隆隆作响。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测管中心副主任锁旭宏一行赶忙登船,他们手中的工具箱上隐约可以看到“BDS北斗”字样。
在深中通道开工之初,项目团队就有引进北斗定位系统的想法。建设者们仍记得在港珠澳大桥建设时期,多次因为GPS信号受限,施工被迫暂停的尴尬,但另起炉灶需要极大勇气。
深中通道首节沉管安装前,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正按部就班地进行第一次实战演练。当一体船模拟自航进坞时,自动循迹系统GPS信号突然丢失。为避免航向错乱,一体船总船长王学峰只能安排停船观察。
没有了卫星信号,一体船在茫茫外海就像失去了眼睛。
“必须要在海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演练,每分每秒都卡得很紧,这样等下去,后续计划都会被打乱。”王学峰的一番话让众人陷入沉默。
“港珠澳的老问题又在新项目出现,GPS信号受限的尴尬必须消除。”锁旭宏的话语中透着坚定。这次演练故障也更加坚定了团队启用北斗定位系统的决心。
超级工程往往超级瞩目,在GPS一家独大的卫星定位领域,使用国产北斗定位系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从白天到黑夜,从陆地到海上,试验准备就足足做了两个月。“我们在一体船9层楼高的测量塔上,装置了飞碟状北斗卫星天线收集信号,并通过接收器传送到监控电脑的测控软件上。”锁旭宏介绍,这套软硬件组合拳实现了系统之间的穿透,可接收GPS和北斗两种信号,实时计算沉管三维动态,指挥作业人员精准掌握船管在海底的具体位置。经过精度比对,两种定位系统精度相当,但北斗系统能够接收到的卫星数量更多,稳定性更有保证,且成本只有四分之一。
从演练到实战,是工程师的梦想。2020年8月27日,经过50公里浮运,首个深水区管节E3抵达沉放水域。夜幕下,蓄势待发的北斗系统正式亮相。
“确定没有计算错吗?”锁旭宏接过测控系统数据,一时有些语塞,所有人紧紧盯着显示界面。原来,在沉管对接的关键时刻,为保险起见,团队分别用北斗系统和GPS系统采集数据进行比对,两者竟存在较大出入。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面对极高的对接精度要求,到底用哪一个,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安装窗口期转瞬即逝,潮水渐渐达到沉管最佳高度。测量团队顶着压力,再次对测控系统做了全面检查,用多种方法对关键数据进行核算。
“结果显示,北斗数据优于GPS,再加上之前的试验表现,我们决定关闭GPS系统,将北斗系统作为沉管安装的唯一依据。”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测管中心主任成益品回忆。
夜幕下的伶仃洋万籁俱寂,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显示器的画面数据上。“100厘米、90厘米……”在拉合系统作用下,E3管节一点点向对接端靠近,与E2在海底深情对吻。
“E3管节出坞、浮运、安装已基本完成,测量塔数据及潜水员填报数据均满足设计要求!”28日凌晨3时,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常务副总工程师宁进进高亢的声音打破了紧张的气氛。至此,北斗成功引进跨海通道施工领域。
超级工程遇上天外来客,擦出了新的火花。在北斗系统的指引下,深中通道不仅创造了“一月一节”的深中速度,更达成了连续7节沉管毫米级对接的世界纪录。(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刘亮亮
热门相关:我真不是开玩笑 你是我生命的四分之三 超级融合 神话版三国 妖魔哪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