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时深度】随机暴力频发,美民众安全感“跌跌不休”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孟翰 冯亚仁 郑可】当地时间3月25日晚上,美国纽约东哈莱姆区列克星敦大道线125街地铁站发生随机暴力事件,一名男子在列车即将进站时被推入轨道后遭列车撞击身亡,目前嫌疑人已被拘留,警方称这是一次“无端袭击”。事实上,像这样的随机暴力事件在美频频发生,甚至就在纽约州州长宣布采取措施保障地铁系统安全后仅一周多,该州布鲁克林一辆地铁列车上就再次发生从言语到拳头、刀刃,最后到枪击的恶性事件,现场打斗视频也在网上广泛传播。对此,《纽约时报》评论称:“一段近5分钟的打斗视频显示了纽约最严重的问题,比如非法枪支和精神疾病,都集中在一辆地铁车厢里。”有美国媒体分析称,正是暴力事件的“随机性”导致犯罪率数据的下降并没有带来民众安全感的提升。也有不少美国专家分析认为,随机暴力事件并不都是随机的,这些危险事件既与仇恨犯罪、性别暴力等因素相纠缠,也暴露了美国社会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

“受害者只是在街上走着,就被盯上了”

地铁站频繁发生的推人事件让居住在纽约的华人十分紧张。家住长岛的乔伊·王告诉《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由于上下班必须乘坐地铁,现在她每次进到地铁站都挑选有立柱或者墙壁的地方站立,将背部保护起来,并时刻留意、远离看起来怀有敌意或精神状态不正常的人。乔伊说,新冠疫情后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很随机,不得不随时保持警惕。

随机暴力事件不仅发生在东海岸的纽约,在西海岸同样频发。一位佐治亚州的男子日前遭到陌生男子袭击,导致脊椎受伤,其家人表示,他可能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再次行走。上个月,洛杉矶发生一系列随机深夜枪击事件,造成4人死亡,其中还包括一名未成年人,目前两名嫌疑人被拘留。当地警察局局长表示:“我们认为这些都是随机暴力事件,受害者只是在街上走着,就被盯上了。”居住在美国西海岸的华人告诉《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很多无家可归者聚集在交通方便的中国城附近,导致当地治安堪忧。可能只是在饭店吃顿饭的功夫,车窗就会被砸烂,有些华人甚至被逼无奈,在车上贴出写有“被砸多次,敬请放过”之类的纸条。

“犯罪率下降,为什么纽约人没有安全感呢?”《纽约时报》去年8月发表评论文章称,从统计数据来看,纽约的枪击事件数在一年内下降26%,谋杀案件数下降11%,入室盗窃和抢劫也少有发生。但是,暴力事件实际上有多严重与人们认为它有多严重之间存在“温差”。据美国《纽约每日新闻》3月19日报道,当日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与2017年相比,纽约市民的城市公共安全感在2023年出现大幅下降。去年6月的调查显示,七成的纽约居民表示他们担心成为暴力的受害者,有17%的人表示他们在过去12个月内购买了枪支用于自卫。

《纽约时报》分析称,客观数据和民众安全感之间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那些具有随机性的、罕见却让人极为恐惧的事件接连发生。2022年1月,40岁的美籍华人女子米歇尔·吴在纽约时代广场站候车时,被一名非裔无家可归男子推到地铁轨道上,导致其当场身亡,引发广泛关注。米歇尔生前是全球顶尖咨询公司德勤的高级经理,而61岁的行凶者西蒙·马肖尔在事发前与其并不相识,而且在行凶前还与另一名“非亚裔”女子对峙,威胁称要将对方推下轨道。纽约警方称,这是一起“无端的暴力事件”。

同随机暴力事件发生的地点一样,民众安全感的下降以及对暴力犯罪的恐惧也不止存在于纽约。全球民调公司盖洛普去年年底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美国对人身安全的担忧达到了30年来的最高水平。高达40%的美国人表示,他们害怕晚上独自行走在离家一英里以内的地方,该指标上次达到这一水平是在1993年,当时正值美国出现历史上最严重的犯罪浪潮之一。调查还发现,这种对犯罪或暴力侵害的恐惧感影响到了美国人的日常活动,约三成民众表示曾刻意避免前往自己所居住的城镇中的部分地区,或避免前往附近城市的中心地区;近三成美国人表示由于对犯罪恐惧而避免在所居住地区独自散步或慢跑;还有近三成美国人表示会避免参加音乐会等人流量大的活动。

美国智库曼哈顿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拉斐尔·曼瓜尔表示,美国街头随机犯罪日益增多,其背景是2020年以来美国暴力犯罪呈现急剧上升的总体趋势。从前,严重暴力犯罪通常集中在较小的犯罪网络中,大多数美国人能够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与关系网来评估自己受到伤害的风险。然而,随机的街头犯罪,特别是发生在低犯罪率地区的街头犯罪,可能会颠覆人们因避开较恶劣地区而获得的安全感。如果这些行为继续下去,用不了多久,对犯罪的恐惧就会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公众心中占据更突出的位置。

《华盛顿时报》报道称,一系列地铁站、公交车站等公共场合的随机暴力事件都促使东海岸地区向公共交通系统投入额外的安全资源。纽约州州长凯茜·霍楚尔本月早些时候下令国民警卫队在纽约市地铁检票口随机搜查行李,试图让持枪分子远离地铁车厢。华盛顿大都会地区交通管理局也在地铁上部署了武装警察,以阻止流浪汉和其他乘客的暴力行为。但是,纽约市前警察局长伯纳德·克里克认为:“这不会减少地铁系统中的暴力事件,一点也不会。”

随机暴力“从来都不是随机的”

虽然随机暴力犯罪的受害者并不单一,但从受害目标群体的比例来看,也的确存在一些令人不安的趋势,不少看似随机的暴力事件也都被怀疑与仇恨犯罪、性别暴力等息息相关。

日前,一位73岁的华裔老人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去钓鱼的路上无故遭人殴打,导致脑震荡、手臂骨折和眼睛受伤,他的家人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当心!不要独自去周围没有人的地方,现在在波特兰感觉不太安全。”据称,施暴者是一名白人男性,与这名老人并不相识也没有交谈,直接用从岸边捡起的棍子猛打老人,直到棍子断裂才离开。事件发生后,波特兰警方将此案归为袭击案,而非仇恨犯罪案件。对此,美国“KOIN电视台”评论称,随着调查的展开,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美国亚裔美国人基金会本月初发布调查显示,从2020年开始加剧的反亚裔仇恨言论和暴力行为一直没有停止,纽约市过半亚裔居民在过去12个月内曾因自己的种族或民族遭受过仇恨对待,超四成纽约亚裔居民甚至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同样的具有种族主义色彩的随机暴力也发生在犹太社区。今年2月,美国南佛罗里达州地方电视台WPLG Local 10 以“劳德希尔犹太教拉比成为看似随机仇恨攻击的受害者”为题报道称,一位69岁的犹太教拉比在离开该州劳德希尔一座犹太教堂后遭到殴打,目击者称当时听到犯罪嫌疑人、42岁的非裔男子特雷弗·罗德尼对被害人大喊:“我厌倦了你们!”另据《耶路撒冷邮报》报道,本月初,一名东正教犹太女子在纽约布鲁克林皇冠高地街头遭到一名陌生男子的随机袭击。监控视频显示,这名男子一开始在路上走着,随后经过站在路边的女子时没有预兆地重击了她的头部。据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报道,上个月一项新的美国民调显示,近2/3的美国犹太人的安全感不如一年前。

国际非政府组织“人权观察”2022年发布报告称,老年人会在冲突中面临更高的风险。盖洛普的调查还发现,犯罪事件对女性安全感的危害要大于男性。调查结果显示,男性(43%)在生活中比女性(26%)更有可能忽视犯罪行为带来的风险。

退役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萨姆·罗森伯格是一名安保专家,曾为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美国著名演员汤姆·克鲁斯等人担任私人保安。他在接受福克斯新闻电视台采访时表示,随机暴力“从来都不是随机的”,新闻报道总是用“随机”来形容暴力事件,反而会助长一种“暴力是随机的且不可预测的,任何人都无能为力”的心态。他认为,看似随机的暴力行为,从恐怖袭击到大规模枪击事件,再到普通的街头抢劫,“就像沸水一样可以预见”。罗森伯格称,通常情况下,罪犯会选择“软目标”,也就是一个容易的目标,不能或者不会反击的目标。

“暴力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明尼苏达大学法学院教授迈克尔·托里评论称:“暴力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就像樱桃派是美国的一样。”美国随机暴力事件难以控制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之前的案件中可以发现,不少袭击者都是无家可归者或精神疾病患者。曼哈顿政策研究所警务与公共安全事务主任汉娜·迈耶斯表示,街头随机犯罪很少是完全随机的,而是由持续反社会的个人所为。“我们要识别、拘留这一小部分威胁者,否则他们就会继续伤害他人。”

《纽约时报》经过调查发现,纽约市安全网络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机构和项目组成的“支离破碎的大杂烩”,这其中包括无家可归者收容所、私立和公立医院、流动心理健康诊所。这些机构在共享信息方面普遍存在失误,市州官员不愿为关键项目提供全额资金,导致人员不足和治疗时间紧迫。纽约市收容系统存在缺陷,未能可靠地安置精神病人。调查发现,2022年纽约市收容所系统里有1/4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没有被安置在精神疾病收容所,这带来的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比如,2021年8月,一名41岁的男子在联合广场地铁站台上用锤子袭击了一名陌生人,造成后者重伤。这名男子此前本应被安置在精神疾病收容所,但却被送往了其他类型的收容所。

匹兹堡大学精神病学教授约翰·罗泽尔与杜克大学医学院教授杰弗里·斯旺森曾刊文分析称,尽管很多时候人们将公共场所针对陌生人的无端枪击事件归咎于精神疾病,但实际上大多数暴力与精神疾病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他们认为,美国枪支法规宽松导致枪支泛滥,使得枪支在犯罪活动中被广泛使用,并导致更多的暴力事件。两位专家表示,精神疾病患者在美国相当普遍,2020年,近6%的美国人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但其中大多数人从未有过暴力行为。事实上,如果严重的精神疾病突然消失,美国的暴力犯罪只会减少约4%。

此外,有观点认为,美国一些地方法律正在纵容犯罪分子。据《华盛顿时报》报道,地铁上大部分暴力事件都由少数惯犯所为,纽约警察局表示,去年因公交袭击被捕的38人与全市1100多起其他犯罪案件有关。官员们表示,纽约州宽松的保释法律是一个重要问题。再比如在加州,盗窃物品价值低于950美元就属于轻罪,所以对于像“零元购”这类抢劫、偷盗的犯罪行为,即便犯罪分子被警方抓到,也很可能会被无罪释放,或是仅被处以短期监禁。

长期从事社区犯罪行为调查的专栏作家普伦蒂斯·史密斯表示,随机袭击事件的实施者往往是辍学、失业或无家可归的年轻男子,他们的生活似乎没有方向或希望,而且大都是惯犯,大部分时间都在进出监狱。

此外,由于“弗洛伊德事件”引发的反对种族歧视运动席卷全美,导致执法部门与所服务社区间紧张关系加剧,多地政府还考虑减少执法预算,愿意从事警察工作的人也在减少,警力捉襟见肘。而政治两极分化更使推动解决公共安全问题具有挑战性。关于枪支管控、警务改革和刑事司法政策等问题的辩论往往演变成党派争论,因此很难找到共同点并实施有意义的变革。

热门相关:福慧双全   剑道邪尊Ⅱ   顶级气运,悄悄修炼千年   纣临   田园晚色:肥妇三嫁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