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学堂2024年春季论辩大会:专家学者共话儒家经学在当代如何发展

【环球网文化综合报道】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干,而经学又是儒学的主脑,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上,主要是以经学的形态存在和呈现。在当下中华文明走向复兴的时代,经学还能够重新获得生命力吗?经学对现实生活还能够起作用吗?经学在新的学术形态下将如何发展?针对以上问题,一场精彩的学术论辩大会将答案一一道来。

4月20日,孔学堂春季论辩大会在贵阳孔学堂会议中心举行。以“儒家经学在当代如何发展”为主题,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主持,山东大学曾振宇教授、湖南大学李清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匡钊研究员和武汉大学李巍教授就此展开论辩。

曾振宇教授先是说明了“经学”和“儒学”的关系,在他看来,儒学的核心是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是以“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为核心的观念系统。曾教授结合自己主编丛书《汉字中国》时的课题“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进行讲解,不同于以往写思想家,这本书而是以观念史的写法,就仁义礼智信等方向来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曾教授以“孝”举例,为大家揭示如何让儒家思想、儒学的经学获得现代的身份认同。经学如何在现代社会充满生命活力?他说:“第一,把帝制时代的经学还归为儒家思想的发展阶段;第二,拓宽视野,有一双慧眼才能发现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以‘仁者爱人’的心态,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古代经典,这才是它的永恒生命力所在。”

李清良教授介绍了近百年来经学状况,因中国在各种反侵略战争中的失利,近百年间儒学被全社会贴上“封建糟粕”的标签,直到近年来,传统文化才迎来了复兴之势,不仅是国家层面提倡文化自信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大众在精神上也有强烈需求,学者们更是在大力推动,各类研究机构、学会协会和相关活动也越来越多,如今已基本形成了“中国的经学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源”这种共识。“经学承载的是中华文明的根本大道与常道,但不同时代的人们总是会根据现实需求做出阐释。因此经学的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李教授说,“每个文明和民族对于自己的‘圣经’都不可能完全‘去圣化’,只把它们作为历史材料加以所谓的客观研究,而一定会把它们作为核心价值、历史智慧的源泉,跟自身的时代和实践结合起来。正因如此,我相信,我国经学在当今和未来都仍将是充满活力的”。

匡钊研究员从“经”和“经典”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经不是经典或者经典不是中国所说的经,无论是从西方还是东方,所有的经属于圣经,来自于神或者圣人,包含一些不可撼动的价值承载;经典则是大家反复读的历史遗存文本,是经过历史筛选的文本集,是连续发展的。匡钊研究员还从“经权”的概念来说明经本身也在变,从早期的《诗书》到《六经》到《十三经》,内容不断扩展,但语言文字载体不变,穿透了历史、思想的底层。他说:“在我们新环境中去回顾反省,这个底层,我觉得一定是在一切的变化当中不可化除的一个东西。”

李巍教授重点谈论了经学在古典时代与在现代大学文史哲学科中的处境之别,并将之概括为经学与经学研究之别。他认为,相对于经学在古典时代作为社会生活得以运转的系统性组织原则,今天所谓“经学”主要是现代学术的研究对象。但即便如此,李巍教授认为,古典经学所隐含的思维方式,或说是经学思维,仍然是现代中国心灵的一种底层架构。因此理解儒家经学在当代的发展,首先要理解中国思想的连续性,即自古以来,哪些思想素材是不断变化的,哪些则具有结构上的稳定性。为此,李巍教授分别以传统中国对夫妻关系的理解和今天中国人对全新现代科技的理解为例,说明古典经学的具体观念、主张等是不断变化、甚至古今断裂的;但其底层思维则具有贯通古今的连续性。因此他认为,今天对传统经学的“复兴”应着重于对经学思维的刻画。因为就后者的连续性来说,研究古人如何想问题,这为什么是有意义的,因为这其实就是在经学的维度研究今天的我们如何想问题。至于所想的问题是什么,古今之间未必有可通约性。

论辩大会最后,景海峰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中国传统文化从鸦片战争之后,多遭变故,一度处在被遗忘的境地,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大家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了重新的理解和认识,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和魂,理解自身传统,一定要回到其根源,也就是以儒家的六经为核心的一套学问和价值理想,怎样让经学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生命和思想学术的源泉活水,是需要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的,而经学现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值得珍惜,也大可期待。他说:“在此次论辩大会中,各位老师从语言学、古典学等新的视域及不同的角度和线索对经学进行了阐释,对当下社会所关心的话题和经典所面对的难题进行说明,对经学在这个时代如何发展做了思考,也和听众进行了交流,涉及很多大的问题,希望在场的每一位都能有所收获。”

热门相关:弃妇种田忙   盖世双谐   重生全能悍妻:张狂大小姐   误踩老公底线:甜心难招架!   神医娘亲:腹黑萌宝赖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