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产业拓展新赛道
今年以来,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我国动力电池销量为380.3吉瓦时,同比增长25.3%。其中,出口量为69.6吉瓦时,同比增长5.2%。
近日,在四川省宜宾市举办的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中外嘉宾围绕“新质动力·创绿未来”这一主题,聚焦全球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先进电池前瞻技术、绿色发展等行业热点话题展开探讨。
拓展应用场景
在动力电池产业链供应链成果展示活动上,动力电池、储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过去一年中的创新产品和技术成果得到集中展示,电动工具、低空经济等前沿技术应用场景纷纷亮相。
从“无”到“有”再到“好”,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正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任瞿国春介绍,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全球市场占有率2021年至2023年分别为48.8%、59.8%、62.9%,中国电池企业在海外份额持续提升。
动力电池技术进步,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提高和成本下降,让我国新能源汽车能驰骋在世界前列。而随着全球电动化和绿色能源转型加速,中国正通过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和安全性提升等多方面努力,高质量推进动力电池产业发展,不断挖掘新应用场景的市场潜力。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中国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高度重视汽车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表示,我国建成涵盖基础材料、单体电芯、系统集成、制造装备、回收利用等在内的完备产业体系,向全球供应超过70%的正负极、电解液、隔膜等关键原材料,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在动力电池“新质生产力”高端对话现场,多位嘉宾表示,新能源市场应用拓展机遇明显,降本、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需并行发展。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孟祥峰认为,在新能源汽车带动下,锂电池性能大幅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应用场景不断延伸,如电动船舶、电动航空、电动工程机械等。在原材料等成本没有大波动的情况下,未来锂电池通过技术提升、工艺改善、产业链融合,成本还有下降空间。而随着成本下降,应用场景还将进一步扩大。
比亚迪电池事业群首席技术官孙华军表示,随着制造工艺提升以及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锂电池为代表的动力电池成本还将会进一步下降。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红新提到,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竞争比较激烈,欧美也在重新审视更加低成本的技术路线,更多关注磷酸铁锂,所以降成本会一直在路上。除了材料降成本以外,要更多关注制造降本、工艺降本、电池形态降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到2030年,动力电池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同时,行业在市场应用拓展、降本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机遇与挑战。
聚焦技术突破
“能否用人工智能帮助解决电池材料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9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鄂维南的提问,拉开了全球先进电池前瞻技术专题会议的序幕。
固态电池被行业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动力电池”。欧阳明高表示,从燃料电池研发历程经验来看,固态电池的研发需一步一步来,先解决电解液问题,然后解决负极问题,再解决正极问题。全固态电池材料的突破必须靠人工智能。
在杨红新看来,人工智能除了应用在材料选型、优化配方设计等方面,工艺和制造层面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于提升制造的可靠性作用也非常大。“短时间内,人工智能算法赋能电池领域,可能在制造工艺领域体现的效果会更明显。”杨红新说。
除了加快人工智能的应用,固态电池还需要在很多层面取得突破。
孙华军认为,新能源行业要思考可持续发展,要合理布局产能,不盲目扩张。持续加强下一代电池研发,比如硫化物固态电池是方向之一,硫化物固态电池将在电池寿命、快充等领域实现突破。
孟祥峰表示,固态电池赛道仍需创新型企业和大型化工企业巨头进入,共同把产业链建起来。
熊继军提到,将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支持,发挥龙头企业创新平台的积极作用,推动建立产学研融通创新联合体,加大各类资源投入力度,支持新型材料体系、全固态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技术攻关,同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全生命周期的测评能力。
固态电池进入从研发工程技术攻关到量产的关键阶段。长安汽车先进电池研究院副总经理杜长虹介绍,长安聚焦行业领先材料体系,打造高安全、高比能技术,计划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小批量装车。
重视循环利用
动力电池是绿色能源,但自身的碳排放管理也应引起重视。
电池碳足迹是指电池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从原材料获取、加工制造、使用直至最终回收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总量。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纷纷出台政策以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
“碳含量”成为一道发展的必答题,由企业的被动行动变为主动作为。碳足迹管理要求披露大量的供应链数据,管理方式由原来封闭式的管理体系逐渐变为透明的管理体系。孙华军表示,国内碳足迹管理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基于碳足迹管理的标准体系,包括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行评估,这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一起行动。
推动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行业热点。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超58万吨。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表示,未来随着电池退役量增加,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值得关注。
杨红新提出,对回收物料的使用,既可以降成本又可以减碳。但这涉及追溯体系、管理体系、性能验证和回收行业管理等众多问题,需要有机构牵头,明确相关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