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感受中国民企投资热
【环球时报赴非洲特派记者 张旺 邢晓婧 环球时报驻埃及特派记者 黄培昭】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近日在回答中国投资非洲相关提问时表示,目前,有3000多家中国企业“深耕非洲”,民营企业占中国在非企业数量的七成以上。中国对非投资领域正不断拓宽,很多中国企业员工本地化率都在80%以上,同时加大对非技术转移、人员培训等,为非洲国家社会稳定和发展振兴作出重要贡献。《环球时报》记者日前走访非洲,对中国民营企业给当地带去的影响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
“中国人努力工作的精神感染了我们”
“把车停边上,等里面的人来接。”身穿与国内相同款式制服的埃塞俄比亚女保安,在东方工业园大门口用流利的中文冲记者喊着。东方工业园位于埃塞俄比亚的杜卡姆市,协议规划总面积5平方公里,已取得土地权证4平方公里,其中一期2.33平方公里,二期1.67平方公里。目前,一期已全部落成,入驻企业超过140家。“我们这里有做服装的、做食品的、做日化的、做钢材的,什么行业都有。”东方工业园董事卢其忠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园区共创造约2.6万个就业岗位,其中中方人员大约1300人,其他都是本地员工,而且70%—80%是女工。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22年埃塞俄比亚人均收入为1020美元,在全球属于低收入水平。这从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街道上可见一斑。当地不少路段是没有铺装的,路上跑的大多是破旧的二手车,偶尔还能看见牛、驴等牲畜在“遛弯”。不过,在中企工作的埃塞人,普遍通过劳动改善了生活。“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鞋子。”东方工业园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早年间,园区招的工人都穿拖鞋。而现在,基本看不到有人穿拖鞋上班了。”“中国人努力工作的精神感染了我们。抓紧时间,多劳多得,为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已成为我们的信条。”园区内企业华嘉铝业的埃塞籍员工内格雷亚如是说。
给当地带来多重利好
埃及中国企业家协会执行副主席徐彦禾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非洲一些国家近几年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旨在大量吸引外来投资。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飞6月介绍说,2022年,中国对非新增直接投资34亿美元,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70亿美元。
英国《经济学人》报道称,在中国如此投资力度下,非洲消费者从廉价的中国产品中受益。比如,中国的传音手机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占据近一半的市场份额,最便宜的才卖20美元。此外,中国公司还帮扶非洲本地企业,比如给缺钱的小公司提前付款,帮他们渡过难关。中国公司也提振了当地经济。2021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一篇论文发现,中国直接投资涌入6—12年后,对非洲的经济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走进位于东方工业园的利达牛仔裤厂,火热又不失秩序的生产场景令记者印象深刻。在厂里从事销售工作的当地人凯末尔表示,自己已在利达工作5年,待遇上浮了不少。同时,他也在学习如何做生意,希望有朝一日能自己做老板。面对记者关于员工“跳槽”甚至自己出去“单干”的疑问,利达牛仔裤厂总经理谷晓伟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帮助当地人成长,把他们带起来,实现共同富裕。”
此外,中企投资非洲国家还帮其节省外汇。华嘉铝业总经理周春龙告诉记者,他们2017年开始在埃塞建厂生产铝型材,“现在年产能达到1万吨”。铝型材的本地化生产帮助埃塞节省不少外汇。三圣埃塞药业总经理江智文表示,埃塞俄比亚80%—90%的药品都需要进口,三圣的建厂投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该国对药品进口的依赖,降低了当地民众的用药成本。
拓展海外市场
不少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企业负责人表示,自己当初来到非洲创业,正是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我们经常会说中国和非洲的产能合作给当地带去了工作岗位,也拓展了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空间。”周春龙说。此外,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广大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享受美国《非洲增长与机遇法》和欧盟关于非洲产品免关税、免配额的政策,中国企业投资这些国家可以规避反倾销等贸易堡垒。
不过,也不能简单地将非洲视作遍地机会的沃土,投资非洲也面临不小挑战。以埃塞为例,该国进出口失衡导致外汇储备严重不足。比较依赖国际采购的企业,可能会受困于当地的外汇短缺。另外,电力供应也是一大难题。记者此次非洲之行多次遇到停电问题。通常,中企驻地、参与的项目都有自己的发电装置,可以应对这一问题。但在其他地方,持续供电就难以保证。
虽有困难,但在谈到“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民企在非洲投资带来的影响时,受访的企业负责人均给出肯定的回答,称倡议给中国投资者更多的信心。“东方工业园刚成立那几年,招商很困难。”卢其忠回忆说,“但自从有了‘一带一路’倡议,基本上10家来访企业中有7家会留下来。”他展望道,将来园区二期开始招商,可能会将经济价值更高的产业吸引到埃塞来,帮助当地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热门相关:拳罡 扑倒老公大人:龙总,我爱你! 重生隐婚:Hi,高冷权少! 唐土万里 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