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产业观察】人形机器人将走进更多场景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陈子帅 汪品植】编者的话: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计划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计划公布后,相关概念股一路上涨,不少国际媒体也高度关注。目前,人形机器人发展到哪一步?全球“玩家”都有哪些?未来应用过程中又将面临哪些风险和挑战?《环球时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人形机器人能做什么
“如果人形机器人应用在文旅场景中,你可以想象就跟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一样,雕像、蜡像等复活了。”在创业公司清芸机器人公司董事长王磊看来,人形机器人未来除了在物流、仓储、家居陪伴场景下得到应用之外,文化场景也将大有用处。政策加持,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行业内不少人像王磊一样都对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保持积极的看法。
那么,什么样的机器人才可以称得上是“人形机器人”?事实上,目前国际上并未对“人形机器人”做出明确定义,因此其范畴存在一定模糊性。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研究员闫维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在构型方面接近于人类的躯体,包括手臂、双足、躯干和脖子。除此之外,还要具备一些视觉类的感知能力,以及用于控制运动的算力能力。不过,一些用轮子替代双足的“轮式机器人”有时也被视为“人形机器人”的一种。
一个像“人”的机器人,能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与一些简易的服务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具备人的外形特征,它可以做一些陪伴性质的工作。”王磊告诉记者。
在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优必选”的官网上,《环球时报》记者看到,它们的人形机器人总共有六大应用场景,包括展馆展厅、影视综艺、科研高校、家庭服务、仓储物流和办公场景。小米公司的机器人也有以陪伴为主要功能的仿生四足机器人和以劳动为主要用途的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综合来看,国内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服务领域,尤其是教育和娱乐产业。”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陈丹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今后康养和工业将是企业发力的重要方向,前者要求机器人的情感交互能力,后者要求协调性与稳定性,这些都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从搬运工到公司CEO
“Optimus(擎天柱)现在可以自动排序物体,在经历了一天辛苦的工作还能做个舒展运动……”9月份,特斯拉公布了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的最新视频。“擎天柱又进步了。”不少外媒这样评价。去年,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全球首秀,马斯克表示,打算在3至5年内量产这一产品,这款产品的价格“或许不到2万美元,远低于一台汽车”。
“受科幻小说启发,制造一个既像人又有用的机器人是一个长达数十年的梦想。”美联社报道称,人形机器人由于产业链长,未来想象空间大,正成为全球科技类公司关注的赛道。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GVR)研究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估计为11.1亿美元,预计从2023年到2030年将以21.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
美联社梳理了一段时间以来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报道称,尽管仍然“笨拙”,但人形机器人已经开始进入一些市场。美联社援引美国初创企业敏捷机器人公司首席执行官达米恩·谢尔顿的话说,“我们的目的不是从头开始就让机器人看起来像人,我们正在努力制造的是可以在人类空间工作的机器人”。
据了解,敏捷机器人公司正在美国俄勒冈州开设一家人形机器人工厂,以期击败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领先的特斯拉。在那里,该公司将大规模生产一系列名为“Digit”的人形机器人。10月,亚马逊宣布已在旗下物流仓库中试用Digit。据介绍,Digit头部安装了摄像头和其他传感器,躯干部分安装了引擎。它有双臂和双腿,不过其走路姿态更像是猫狗一类的动物。根据敏捷机器人公司的说法,Digit可以爬楼梯、下蹲、卸货、帮助分类等。
8月,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技术公司Apptronik揭晓了他们的最新设计——能够代替部分人类劳动力的智能机器人“阿波罗”,能搬运25公斤的货物,同样主要应用于仓储领域。此外,波士顿动力公司是一家在仓储物流机器人领域较早发力的公司。该公司研发的机器人Atlas每次发布“新动作”都要引起全球行业震动。2016年,该公司的双足机器人Atlas首次亮相,此后的每一代Atlas都在不断“进化”,不仅是在硬件方面,更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级。
尽管很多商用人形机器人的设定主要是运用在仓储、搬运等场景中,但也有一些公司开始引入人形机器人以解决其他问题。据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一位名叫“米卡”的人形机器人在去年成为波兰一家饮料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其体型和身高都和人类相似,但双脚是以轮子来移动。米卡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我是全天候工作,每周工作7天。”米卡的工作范围很广,包括帮助发现潜在客户,以及为朗姆酒生产商挑选艺术家来设计酒瓶子。
产业化面临挑战
近年来,中国涌现出众多人形机器人高完成度的产品,不少企业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也布局多年。
据王磊介绍,目前国内在人形机器人有布局的机构、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高校;另外是一些新能源车企或电子企业,比如小鹏、小米等;还有就是一些科技型创业公司。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没有想象那么大。”闫维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人形机器人涉及4项关键技术,分别是高爆发力关节技术、灵巧手技术、步态控制技术和具身智能技术。中国在硬件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差距不大,但在智能算法和运动控制上存在一定差距。“人形机器人在硬件本体上很容易到达‘天花板’,而在软件算法方面,至少还需要5年时间,才能真正落地应用和大规模推广。”他说。
陈丹也表示,波士顿动力的人形机器人能够实现跑、跳、搬东西等动作,但国内一些电驱动技术的人形机器人在步态平衡方面还需要提升,“核心还是在算法方面存在差距。”
对于未来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应用,陈丹认为需要解决两大核心问题:技术与成本。在技术层面,目前人形机器人原型机、样机的操作还无法完全满足工业场景需求;在成本方面,只有打通产业链,将人形机器人的综合成本降至合理低位,才可能进入实用化阶段。
闫维新同样认为,人形机器人制造关节等环节的成本居高不下,会影响力机器人的推广。“中国制造业能力具有优势,只要人形机器人能够普及,中国一定有能力将其成本降下来。”他说。
《环球时报》记者关注到,今年以来,深圳、北京、上海连续发布人形机器人相关行动方案,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市场上也有不少“马斯克”看好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认为其能成为“下一个新能源汽车”。然而,业内对人形机器人发展与应用存在一定安全担忧。
陈丹介绍称,目前法律并未界定,人形机器人售出后产生的一系列违法或侵权行为由谁来承担责任。例如,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误伤人,责任由谁承担?其收集的信息又由谁监管?
目前,中国已经开始着手制定相关管理标准与规范。11月21日,人形机器人标准化工作组在北京宣布成立,成立大会审议通过了人形机器人标准化工作组章程和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并审查了人形机器人标准化工作组成员单位提出的两项标准草案。
据了解,人形机器人标准化工作组的成立,将有助于加强人形机器人领域标准研究布局,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借力标准实现我国自主优势技术快速产业化、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