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富民 乡村和美
本报驻广西记者 宾 阳
“我的山歌比你多,我有十万八千箩。不信你到河边看,沙子几多歌几多……”春日广西是歌海,处处繁花开,村村歌声来。
近几年,广西统筹谋划、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
乡村有了精气神
又是一年“三月三”。“世界这么大,只有广西人放假,我要回村唱山歌。”刚从外地赶回来的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山歌手小覃说,每年“三月三”,除了参加各种大型活动,村民也自发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互动,开心过节。
“三月三”又称歌圩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三月三”成为广西的法定节假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近10年来,广西持续打造“三月三”品牌,促进了乡村文化的繁荣。“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广西注重厚植乡村文化自信,加强乡村塑形铸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二级调研员熊健厚说。
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相伴相生,近年来,广西统筹谋划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2020年,广西出台了《关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文件,加快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2022年,广西实施了《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2022—2025年)》《广西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规划》等,在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升级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绘出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过竹表示:“这些规划的实施,将有效推动乡村基层的设施基础和服务体系建设,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乡村振兴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城里人的“诗和远方”
“唱唱歌,跳跳舞,拉拉家常,文化中心是村里人日常生活的欢喜地。”博白县水鸣镇江正村大鹏堂的文化中心有灯光球场、舞台、图书室、健身长廊、综合楼等配套设施。江正村委干部李娜说,闲暇之余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建好还要管好、用好,发挥服务基层群众的功能。”熊健厚说,近年来,广西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通过建设文化专管员队伍、制定建设标准、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督考核等措施,提高了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效能。
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管、用,是广西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水平的缩影。近5年来,广西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加强乡村交通道路建设,基本实现“乡镇有站、村有中心”和乡村旅游景区畅通衔接的目标。同时,打造了一批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增加了乡村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曲径通幽的清风竹林、沉浸式书海体验的木棉书屋、简朴古雅的夫子院,随便一坐,身心放空。”每逢周末,北流市西埌镇木棉村就会迎来众多城区游客,来自玉州区的中学教师黎小小就是其中之一。她说,现在乡村越来越美,是城里人的“诗和远方”。
按照规划,广西遵循乡村旅游“环城、傍景区、沿路、沿江、沿边”空间分布特征,确立了“两大环城乡村旅游圈、三条乡村旅游发展带、五大乡村旅游片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布局。
富民路子越走越宽
“我们村是生态村,吃的是旅游饭,挣的是种田钱。”今年2月,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村民潘应芳一家,领到2023年村里的分红近4.4万元,开心不已。大寨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2022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龙胜是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近年来,龙胜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思路,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硕果累累。2023年,龙胜接待游客1011.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125.88亿元。“像龙胜一样,近5年,广西将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产业来打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处长黄松表示,通过文旅项目带动、企业联合、景区辐射、开办民宿和农家乐等途径,带动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和旅游创业就业,有效提升收入水平。
2023年,广西把30个村、3个镇(乡)列为广西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授予29个镇、299个村“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镇(村)”称号。截至2023年底,广西全区共建成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农家乐)76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3个。3个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入选《2023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据统计,2024年一季度,广西全区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7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4%,实现旅游收入622.38亿元,同比增长23.1%。黄松表示,随着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探索实践的深入、促进富民增收模式的增多,文旅富民的路子越走越宽,文旅对乡村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