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威尼斯”访水上人家
本报赴贝宁特派记者 黄培昭
贝宁最大城市科托努以北约25公里处,有一大片清澈的水域,在阳光下泛着潾潾波光。这便是当地诺库埃湖一带的水上村庄,又被称为“非洲威尼斯”。日前,《环球时报》记者赴贝宁科托努,探访了这个天然、静谧,如世外桃源的特殊村落。
船是唯一交通工具
记者来到通向水上村庄的河畔码头,那里人头攒动、热闹不已,有来这里观光的外国游客,更有进出水上村庄的当地人。“我们每次进出村庄,都必须经过水上通道,要么摇着独木舟,要么乘坐水上巴士,这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因为没有一块陆上土地和村子相连。”当地村民威廉姆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威廉姆可能有点钱,因为他有自己的独木舟,他划着独木舟,载着年轻的妻子来码头附近的镇子办事。
记者坐上类似“水上巴士 ”的一条大船,向位于湖水深处一个名叫冈维埃的水上村庄驶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湖水宁静如镜,微风吹拂,湖面荡起涟漪。船上有一半是外国游客,他们和记者一样,对周遭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人们沉浸在这片宁静的美景中,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滞了,湖中的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棵棵倒映在湖面上,与天空、水面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宁静曼妙的画卷。
原以为冈维埃水上村庄近在咫尺,很快就到,没想到船行进了大约20分钟,记者举着相机拍照的手都有些累了才到达。
与自然和谐共生
冈维埃水上村庄位于与大西洋相连的诺库埃天然潟湖的湖面上,不但是贝宁最大的水上村庄,也是非洲最大的人工水上村落。这个村庄的房屋都建造在木桩上,人们用小船穿行于村庄之间,这使得它和威尼斯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被誉为“非洲威尼斯”。除了冈维埃,贝宁还有30多个水上村庄,但规模都相对较小,名气也不大。
冈维埃静静地呈现着水上人家的生活场景。色彩艳丽的木质高脚屋构成水上村庄的一大景观。密密麻麻的木桩支撑着村子里的一幢幢房屋,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水上道路网络。
房屋与房屋之间都有泊位,有绳索拴着小舟,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小船,作为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这些房屋外观朴素、简陋但实用,屋顶覆盖着茅草或彩色的纺织品。
人们生活在水上,他们的日常生活与水紧密相连。女人们在船上晒洗好的衣物,孩子们在船上嬉戏玩耍,男人划着船,努力寻找适合的捕鱼场所。夜幕降临时,水上村庄的景色变得迷人。渔火点点,倒映在湖面上,如同繁星,点亮了整个水上村庄。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歌声和笑声,给这片水上世界增添了温馨与欢乐。
导游纳斯托尔说,每到周末,青年男女还会到水上村庄的特定场所约会,如果相互看中就谈情说爱。“那里成了爱情的胜地,年轻人趋之若鹜,欢乐无比。”
“我们祖先的幸存之地”
冈维埃水上村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那个时候,贝宁境内形势动荡,众多王国与酋长国之间纷争不断,冲突频仍。为躲避战乱,许多民众选择在湖上栖身,从此生存下来,逐渐形成规模越来越大的“水上人家”。因此,在当地阿贾族语中,冈维埃的意思就是“幸存之地”。
还有一个说法是,贝宁历史上是贩卖奴隶之地。如今,大西洋之滨还矗立着一处纪念碑建筑——“不归门”。通向“不归门”的红土路被当地人称作“奴隶之路”。16世纪至19世纪,欧洲人曾在维达集结了成千上万的黑奴运往美洲。
冈维埃水上村庄,是由原本居住在贝宁海岸的托菲努部落创建的,该部落是一群通晓水性、擅长捕鱼的西非人,他们享有“船夫”的绰号。托菲努部落后来把他们的定居之地迁移到了诺库埃湖的水面上,在那里建设自己的新家,旨在保护自己免受“丰”部落的侵害,“丰”部落将其他部落的成员出售给葡萄牙奴隶贩子。
根据当地传说,诺库埃湖是一个“圣湖”,不受任何外部势力的攻击和侵害,居住在这里的人,连彪悍的“丰”部落也奈何不得。在这里,托菲努部落创建了一套对水生生态系统敏感的村落系统,使用临时材料建造结构,采用水产养殖作为村庄规划的手段,并将村庄命名为“冈维埃”,意思是“我们幸存了下来”。纳斯托尔对记者说:“无论哪种说法,总之是我们的祖先终于得救了,这是至关重要的。”
记者在探访中了解到,冈维埃水上村庄居住着约4.5万人,除了人们居住的数千座各种类型的高脚建筑,这里还有市场、银行、餐馆、酒肆、学校和教堂等,社会功能应有尽有。
长期以来,漂浮在水上的冈维埃村庄好似一片“世外桃源”,很少与外界来往,直到被贝宁政府列为发展旅游业行动计划项目,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于1996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此后小村才声名鹊起,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冈维埃水上村庄,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开始进入外界视野,每年都吸引着数万人来这里观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