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吓煞人”的碧螺春
提到中国传统名茶,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碧螺春。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带,古时候它还有个有趣的名字——“吓煞人香”。
从“吓煞人香”到“碧螺春”
碧螺春茶始于何时以及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王应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撰写的《柳南续笔》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上,会产出很多株野茶,当地人每年都要持竹筐前去采摘。有一次,所采的茶叶多到筐都放不下,“因置怀间”,结果“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都惊呼“吓煞人香”,此茶由此得名。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到太湖,巡抚宋荦以“吓煞人香”进呈,康熙觉得这个名字太俗,便改名“碧螺春”。
太湖洞庭山
《柳南续笔》上的传说广为流传,清乾隆年间成书的《太湖备考》、清嘉庆年间成书的《清嘉录》、清末的《郎潜纪闻》等诸多文献中,均记载了相似的故事。
但是传说中曾献上“吓煞人香”的巡抚宋荦在自编《漫堂年谱》中,记载了三次接驾康熙的详情,都并未提及皇帝赐名碧螺春茶的事情。《随见录》中则记载,“洞庭山有茶,微似而细,味甚甘香,俗呼为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也没有记载康熙赐名的事。《随见录》原书已失传,相关文献被记载于《续茶经》,而《续茶经》成书于1734年,年代要早于《柳南续笔》。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碧螺春确实曾有个广泛通俗的名字“吓煞人香”,至于是否由康熙皇帝赐名,就疑点颇多了,但当一则传说趣闻却无不可。
“四绝”美誉闻名中外
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项目涵盖了碧螺春制作技艺等44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此前,碧螺春手工制作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 于2020年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碧螺春一再获得国内外殊荣与其采制技艺是分不开的。碧螺春茶的采制流程全部由手工完成,至今仍完全采取传统的采制技艺。其制作技艺分“采摘、拣剔、摊放、高温杀青、揉捻整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七道工序。“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和“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是洞庭山碧螺春采制技艺的技术要领。
经传统采制方法制成的洞庭山碧螺春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有“一嫩(芽)三鲜(色、香、味)”之称。与其他茶饮不太一样的是,碧螺春品饮时需先冲开水后放茶。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花果香扑鼻而来,清香袭人。茶水入口顺滑,味醇清凉,回味甘甜。
碧螺春“一嫩三鲜”
近年来,江苏吴中不断加强洞庭山碧螺春有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工作,通过举办茶文化旅游节、开展炒茶比赛、制作手工技艺教学视频纪录片等,不断传承发展洞庭山碧螺春手工制作技艺。如今,吴中区已经有国家级碧螺春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1名,其他各级各类碧螺春非遗传承人10名。
航拍苏州碧螺春茶园
“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碧螺春的“吓煞人香”,还将继续流转下去,经久不衰。
延伸阅读:
热门相关:倾心之恋:总裁的妻子 朕是红颜祸水 修仙界最后的单纯 梦回大明春 最强反套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