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挑战赛争议的背后是什么

Kaka/文 今年国庆期间在甘肃瓜州举行的第19届戈壁挑战赛——起源于2006年,主要面向华语商学院EMBA群体的户外赛事,由于中欧和长江两家知名商学院之间的冲突而迅速从商学院群体“出圈”,冲入大众视野。顶级商学院、规则意识、体育伦理、企业家精神等标签也让其影响远超出一场民间商业体育比赛本身,而成为了社会话题。

这并不是戈赛第一次出现纷争。如果超越赛事中的具体是非,去观察这些争议背后的真正问题会发现,在剧烈变化的社会中,体育这个细分领域的不成熟和巨大割裂或许才是造成争议的来源。

与大量由政府财政支持的体育活动相比,戈壁挑战赛是一个纯粹的商业赛事,而且是一个独创规则的商业赛事。全世界的体育商业赛事分为两类:观赏型和体验型。观赏型通过付费观看顶级运动员的竞技来设计商业模式,而体验型则是通过付费参与体育活动来设计商业模式。虽然有不少体育项目的业余爱好者也能达到世界级水平,但大部分观赏型赛事和参与型赛事活动还是泾渭分明的。

戈壁挑战赛诞生之初看起来更像是商学院群体的徒步团建,后来逐渐增加了竞争味道,且越来越激烈。所以现在的戈壁挑战赛是一个在体验型活动上不断打规则补丁的竞技性赛事。作为以院校团体名义进行的比赛,人类天然的群体荣誉感必然导致极度竞争,无论这个竞争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这也导致了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关于规则、竞争手段和成绩的争议。戈赛的A(竞技组)、B、C(体验组)队设计看似同时兼顾竞技和体验,其实让赛事的商业模式陷入了混乱,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对赛事角色都有不同看法。

戈壁挑战赛由商学院组队,带来了大量的企业家群体,这似乎又给比赛带来了话题性。但其实,企业家参与体育运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非常多。既有像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蔡崇信这样因为喜欢篮球而购买顶级NBA球队的,也有像甲骨文CEO埃里森因为热爱帆船而投身美洲杯帆船赛的。作为参与型体育活动代表的ironman 铁三比赛 和 4 deserts 耐力赛都是社会精英趋之若鹜的赛事,其商业模式设计被作为商学院的成功案例。这两项赛事虽然也有排名,但不唯排名论。

ironman 所代表的长期自律、自我超越的精神,让参与的运动员和社会精英可以获得极强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其中分年龄组排名/系列赛积分模式以及KONA筛选规则为每个人找到了进步的空间。而4 deserts通过严酷的自然环境、自补给、崇尚亲情和友谊等赛制设计给予了参与者非凡的人生体验。虽然参赛费用不菲,但依旧被企业家和社会精英追捧。戈壁挑战赛作为一个产品,在经过多年的运营之后,在各类商业体育活动丰富的今天,也需要重新设计和思考。

现代体育从诞生起就伴随着教育需求和对人类价值观的传播。戈壁挑战赛在近20年时间里发展成为国内商学院最有影响力的比赛,与其一直宣传的“理想、行动、坚持”和“玄奘精神”密不可分。体育有其独特的精神属性。但是,走过了19年的戈壁挑战赛并不能只用一句“回归初心”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如何平衡体验与商业化,平衡竞技与参与,如何将一个商学院小圈子的体育活动向整个社会呈现,都是组委会需要解决的问题。戈壁挑战赛只是一个缩影。中国还有很多体育项目和活动,需要在商业化浪潮中面对用户、规则和商业模式选择的问题。

(作者系爱燃烧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