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东湖评论:长江文化艺术季与时代共振,为人民而鸣

本网评论员 沈素芬

任何事物的价值和意义需经“人”的体验与感受才能存在。长江文化印证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熔铸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毫无疑问,其时代价值应得到充分的阐释、展示和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与越多群众发生关联,长江文化就越能起到传承文明、溯古通今的作用。

绵恒千年的长江文化,触及整个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和身份认同,如何做好弘扬和传播工作呢?笔者认为,长江文化艺术须与时代共振,为人民而鸣。

今天的融媒体时代,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集合静态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元媒介手段,使群众能够更方便地参与互动、体验和感受长江文化。技术的迭代、媒介的更新、群众的大量参与,要求长江文化术的传播活动满足两点:一是体现时代性,用现代的方式恰如其分地阐释、呈现长江文化艺术;二是体现人民性,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表达和影响。

文艺是世界通用的语言,也是跨越时空、联通中外、穿透代沟、融通心灵的独特武器。此次的长江文化艺术季,不仅有备受群众喜爱的光影秀开幕式,还设计了长江文化名家学术研讨会、美术作品展、电影周、舞台艺术精品展、非遗展等大量具象生动的活动。可谓紧跟时代潮流,把握住了群众胃口。

融媒体时代,文化艺术传播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欣赏习惯也在不断更新变化。这就要求传播者要创新话语体系和组织方式,使群众爱看、主动传播。

文化是抽象的,但解读和呈现可以是形象的、通俗的。9月14日晚的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以天为幕、以城为景、以长江为舞台”的璀璨光影秀,正是适应群众审美和欣赏习惯的生动实践。而大量活动向群众免费开放,则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也契合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这一定位。

长江文化艺术传播得怎么样,最终体现在它的“破圈”能力上。而“破圈”的“牛鼻子”,则是与时俱进、以人民为中心。构建让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牢、传得开的话语体系,践行“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的理念,才能引发人民群众深度共鸣,在此基础上,赓续长江文脉,共创时代华章。【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