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医者闪耀仁爱之光——医师节,倾听医“声”

近日,鼓楼医院举办庆祝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主题义诊活动,专家们为市民现场答疑解惑,开展免费测量血压、血糖和健康宣教等。 通讯员 王娟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花王婕妤实习生郭圣盈

他,为了节省病人时间,每天提前1小时上班;他,心中装着患者,把解决病人痛苦作为科研的动力;她,退而不休,守护村民健康……

他们,守护生命,用仁心仁术驱走患者的阴霾。今天是中国医师节,记者走近南京几位临床一线医生,倾听他们的故事。

他是勤劳的“老蜜蜂”——技术“又快又准”,话语“温暖有力量”

“有点疼但可以忍受,就像打针一样。”8月15日上午7:30,省肿瘤医院放射科,王女士正准备做乳腺钼靶定位,即将手术的她略显紧张。听到赵玉年主任医师的安慰,患者紧皱的眉头也舒展开来。“你的运气不错,这个病灶比较小,做完手术就好了。”定位非常顺利,言谈中,患者也渐渐放松下来。

赵玉年医生就是这样一名有温度的医生,对病人的安慰总是“温暖有力量”。他精通乳腺癌的钼靶X线及核磁共振的影像诊断,技术高超“一针到位”。有他在,大家就心安,被大家称为勤劳的“老蜜蜂”、针尖上的舞者。

为帮病人节约时间,从医35年来,他每天早晨7时前到医院,为触摸不到的乳房微小肿瘤患者精准定位,手术医生根据定位精准切除肿瘤,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乳腺形态。

是什么让他一坚持就是35年?赵玉年说,刚入职时他们科室的老主任钱云铉就是每天7点到医院。“病人很苦。”这是老主任对赵玉年说的一句话,也一直刻在他的脑海中,所以,他以老主任为榜样,每天7点到医院,就是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病人,让阳光驱走病人心里的阴霾。

他是与阿尔茨海默病作战的“斗士”——在科研路上为老人“找记忆”

当一名好医生是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蒋腾的梦想。

实习时,目睹了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病情发展,记忆力逐渐丧失,逐渐不认得自己的亲人,生活需要别人照顾。从那时起,蒋腾立志捕捉阿尔茨海默病这个夺取记忆的“凶手”。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不明确,更缺乏早期预防、治疗手段有限。蒋腾和其所在团队刻苦攻关,经过一次次的失败,最终揭开阿尔茨海默病神秘面纱的一角。在导师张颖冬教授的指导下,蒋腾和科研团队成员首次发现了汉族人群阿尔茨海默病的4个重要风险基因,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潜在的靶点。相关论文被《细胞》《柳叶刀》等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正面引用百余次,并入选全球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高被引论文,学术影响深远。针对风险基因TREM2的测序分型和血浆TREM蛋白水平的检测,也已被国内多家大型检验公司采纳并转化。

蒋腾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他也从一名懵懵懂懂的医学生成为崭露头角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跨上了一个台阶,前面还有一座大山。但我的脚步不会停止,继续去抓‘记忆小偷’。”蒋腾说。

她是村民健康的“守护神”——很忙碌,但看到村民就开心

8月18日11时,送走一位拿药的慢病患者,邰秀英才得闲打开水杯喝一口水。溧水区和凤中心卫生院孔镇村卫生室的村医邰秀英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村民的健康服务。

“每天早上6时,就已经有患者在卫生室门口等着我给他们量血压、测血糖,不能让他们等着我。”每天早上6时不到就来到诊室,傍晚6时离开诊室,这是邰秀英一年365天雷打不动的行程,连春节也不曾休息。而村民们一大早趁着买菜间隙去村卫生室拿药看病也成了多年健康习惯,“我们早已把邰医生当成亲人。”

这位69岁的村医仍旧精神矍铄,在医生的岗位上,她已经坚持了47年。

不仅是孔镇村,还有很多邻村的村民,只要身体出了点小毛病,都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邰秀英。不少邻村老人由于腿脚不便,来卫生室走路得超过半小时,于是邰秀英挤出自己休息的时候,上门送药。在她的手上,管理着400多个患有慢病的村民健康状况。“很忙碌,但看到村民就开心。”邰秀英说。

2013年3月,邰秀英退休了,但村民们离不开这位村医,邰秀英决定接受中心卫生院的返聘,“我身体没啥大毛病,只要村民们需要,还能为他们服务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