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饭圈文化”侵蚀体育界,粉丝戾气究竟从何而来?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和优秀运动员受到关注和追捧。而“饭圈文化”,一种始于娱乐圈,依托偶像艺人和粉丝经济形成的青年亚文化,近年来逐步侵袭体育领域,非理性追星行为愈演愈烈。

从社交媒体上粉丝之间的互撕谩骂、刷量控评,到线下追星时的围追堵截、恶意攻击,再到观赛过程中的“长枪短炮”、声嘶力竭……部分极端且失控的“饭圈”行为,正严重影响着运动员的比赛、训练甚至日常生活。畸形“饭圈文化”侵蚀体育,粉丝戾气究竟从何而来?

集体应援、党同伐异、干扰比赛

体育“饭圈”乱象多 

“开什么闪光灯啊!”“就你们有嘴吗?”……这是6月初WTT(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重庆冠军赛比赛现场发生的一幕。观众席上,各运动员的粉丝们高举应援手幅,时有加油声拖延比赛发球,不同粉群间总因对方是否有意开启相机闪光灯、干扰自家运动员的比赛状态而争论。

乒乓球项目是受畸形体育“饭圈文化”侵蚀的“重灾区”之一。粉丝们在赛场外相约聚集,手持各色应援物,高喊应援口号,应援会拍下视频,再转发到相关微信群或微博超话中,供粉丝们观看留念。

体育“饭圈”中的“CP粉”(CP是英文couple的缩写)一般把两位运动员假想为情侣关系,也有一些人将其解读为“相互陪伴和成长的关系”。相较其他粉群,CP粉具有较强的粉丝黏性。而“唯粉”,则是指在某一团体中只喜欢某一成员的粉丝群体。

“CP粉”“唯粉”等不同粉群之间还会产生一些摩擦,“以爱之名”的出发点看似相同,现实中却形同陌路。一位CP粉混进唯粉应援会自费包下的团建场地内领取纪念品,被识破了非唯粉的身份,双方随即发生肢体冲突,甚至惊动了执勤特警。

实际上,唯粉应援会的组织者对前来领取纪念品的粉丝的身份审核得十分严苛。团建场地内,她们吆喝着“提前把观赛群和比赛门票拿出来”。比赛门票相对容易买到,但想进观赛群却有不低的门槛。“申请时要审核你是不是唯粉,看你的微博超话等级够不够高。”一位唯粉应援会组织者说。

“以爱之名”实施网络暴力

一种自我投射与集体共鸣

作为乒乓球爱好者,李严(化名)从不认为自己是纯粹的“球迷”。在她的理解里,“球迷”和“粉丝”是几乎没有交集的两类群体,凡是关注运动员本身多于关注球赛、球技的,都应被归为“粉丝”。

李严是某国乒选手的忠实粉丝,除了在社交媒体上关注运动员的行程和状态,她还会线下追比赛,自制手幅等应援物品,在赛场上为运动员加油助威。即使这样,李严依然难以融入“饭圈”核心,拿不到应援会的纪念品。“如果想进粉丝群,关注或点赞里有其他国乒的人都不行,只能关注他一个人才有资格。”

体育行业一线从业者张亚(化名)证实了李严曾面临的窘境,他介绍,后援会有一套利用社交媒体识别加入者身份的“方法论”——你有没有在其他选手的超话里留过言、打过卡等,如有,则会被认为不够“忠贞”。

常年身处赛事报道一线的体育记者黄慧(化名)无法理解这种“专一的爱”,她认为所有的球迷都应该是“团粉”,应该支持整个中国队。但在现在的粉丝文化里,这种行为是被打压的。

在李严的记忆里,2016年里约奥运会之前,乒超联赛票价相当便宜,几十块钱能看一天,主办方还会提供免费盒饭。那时,球迷和运动员之间的距离似乎也保持得刚刚好,每当国家队凯旋,首都国际机场或国家体育总局的运动员公寓外,一声加油、一束鲜花、一张贺卡,就已经是球迷最真挚的祝福

而里约奥运会之后,随着多个热门项目、多位现象级明星运动员的“破圈”,一些原本对竞技体育知之甚少的粉丝大量涌现,并形成大量虚拟社群。时至今日,体育“饭圈”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越来越让李严难以适从。她发现,不同粉群在线下并不会真的对骂,还会躲着走,但线上“战斗力”非常强。“骂得很难听,已经不从现实出发了,人身攻击到球员身上。有人在微博上发很长一段,讲规则和运动员待遇的不公平,然后其他人就去转发。”

张亚观察了大量极端粉丝在线上的表达,他总结,一些“洗脑包”“引战帖”之所以能受到粉丝的拥护,并不是因为输出了某种在体育专业领域中正确的观点,而是源于迎合了很多粉丝心理上的空虚。在相互攻击的过程中,粉丝本人会收获一些现实生活中没有获得过的关注度。

黄慧同样认为,畸形体育“饭圈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网络暴力,而在一场又一场的网络暴力中,粉丝自身会形成信息茧房,在同一个圈子里反复发声。黄慧发现,极端的粉丝善于站在道德制高点,获得一种虚假权力的快感和群体认同。

在各大粉丝群体争夺话语权的主阵地微博上,互撕谩骂、造谣拉踩时刻在上演,甚至常有多个粉丝群体的“混战”出现。“我的偶像遭受了不公正待遇”,这是流量最高、“战果”最显著的话题。在这类话题中,一些有号召力、影响力的大粉会带头在社交媒体上“控评”,即用统一的文案控制评论内容和导向;另有注册了多个“小号”的“数据女工”贡献转赞评数量,进一步扩散言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话题内容里,还不乏对其他运动员、裁判员、俱乐部、国家队甚至主管部门的攻击。在业内人士看来,竞技体育有一套非常专业的选拔规则,饭圈的所谓“公平”的标准,更多时候只是粉丝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境遇投射到了运动员身上。

“饭圈”戾气不利于运动员成长

体育追星应回归理性

由畸形的体育“饭圈文化”引发的粉群之争,不仅限于乒乓球项目,还广泛存在于跳水、游泳、羽毛球、女子排球、短道速滑等多个国内优势项目中。李严关心的是,以攀比、对立为主流的“饭圈文化”和竞技体育精神有本质冲突的当下,她爱的运动员到底能否承受得了这些无端的攻击指责,又能否正常地比赛、训练、生活。

4月23日起,多家互联网平台开展为期3个月的“体育饭圈生态治理”专项行动。5月15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开表态,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侵蚀体育领域。此前,中国奥委会曾连续发文,呼吁社会各界尊重运动员个人权益,理性追星,避免不当言行,坚决杜绝饭圈乱象向体育领域蔓延。

△“体育饭圈生态治理”专项行动

曾参与体育领域相关政策制定、现从事体育经纪的周阳(化名)认为,现阶段,体育“饭圈”中浓重的戾气已经触及了运动员发展的红线,粉丝对运动员的关注,不应该偏离竞技体育本身。在他看来,运动员都比较单纯,年纪也比较小,如果总被舆论裹挟以致情绪低落,不利于成长,这对竞技体育项目是重大伤害。

喜欢一位运动员,默默地在旁边看着他、让他发光,才是一种健康的追星。而攻击相关组织、进而影响到运动员个人,则是本末倒置、走火入魔。体育追星,还是要回归理智。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记者丨韩雪莹 管月琦

热门相关:女王嫁到:老公,太凶了   【戏说台湾】逆转轮迴   霸道女皇爱上我   信息全知者   千夫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