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客那些事儿

本文转自:济宁日报

麦客那些事儿

本报通讯员 周广慧

麦收时节,他们是最忙碌的一群人。从南到北,哪儿有亟待收割的麦子,哪儿就是目的地。暴晒下,他们和时间争分夺秒,抢割麦子,挣得辛苦钱。现在对于他们来说,收麦路上,更多的是需要平和,需要一个双方都能够信任和沟通的平台,这样才能应收尽收,颗粒归仓。6月1日,笔者跟随这些麦客们在麦地里忙活,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

张茂印是任城区唐口街道梁南管区高庄村村民,已经当了8年麦客。当天,张茂印正驾驶收割机在地里忙活,突然发现损坏了一个零件后,收割工作不得不停下来。张茂印和妻子一边忙着打电话联系人,购买相关零件,一边和笔者聊了起来,“俺们庄上有3个机子,他们3个人都出去收麦子了,我今年没出去,就在家门口干些活。现在就是帮俺庄的人收麦子。”

这几天,小麦收割进入最关键时期。从早晨5点到晚上12点,张茂印和妻子要忙活整整19个小时,“今天一天就吃了一顿饭,顾不上休息,太忙了。”张茂印的妻子告诉笔者,这几天,就连照看孩子也得拜托亲朋好友来帮忙。张茂印说,每年除了忙于收麦,自己还在一个建筑工地干活,他们已经干了8年的农机手,先后买了2台机器。“这一台机器用了6年了,也不行了,今年挣点钱,明年换台新机器。”

下午3点,太阳照射下室外温度颇高,笔者在麦地里站上一会儿,便感觉到阵阵热浪袭来,汗水浸湿衣服。而这时候,对于麦客盛建来说,正是一天中最辛苦最疲惫的时候,大型收割机不停运转产生热量,加之气温较高,人更是感觉闷热难耐。当日,盛建的工作就是帮梁南村刘新民等几户村民收麦。由于各种原因,这几户的部分地块麦子出现倒伏,小麦抢收较过往显得格外急迫。不过,这种倒伏小麦却并不好收割。为了能将麦粒都收进来,盛建没有选择像往常一样坐在操作室里,而是一直站在收割机上操纵着机器。

烈日当下,趁着短暂休息时间,盛建从滚烫的收割机上下来休息,汗流浃背。这时,盛建将脸上的口罩摘下,口罩覆盖区和其他区域形成一个明显的黑白对比,“没办法,割麦子的时候,有灰尘,太脏了,干上一天,全身上下都挺脏的。”他说,农忙时节抢收麦子,就是和时间赛跑的活儿。每天多干一些活儿,就能多帮农户早点割完麦子,自己也能多挣一些钱。从早晨7点到晚上11点,十几个小时,全在麦地里干活,甚至顾不上喝水吃饭,这就是他们日常的生活状态。

麦客老徐和张茂印不一样,从河南周口老家,奔行200多公里,赶到济宁加入收麦大军。“我们来了3台车,6个人,一个机器得配两个人,一个驾驶一个管后勤,忙的时候两个人轮流干,人休息,机子也不能停。本来以为这里活挺多,来到才发现,根本用不了这么多机器。”老徐告诉笔者,明天他们又要启程,赶赴河北省收麦子。当了4年的农机手,他驾着自己的收割机,在中国各省到处奔波。“今年我们是先在老家干活,然后到周边省去收割,这儿农村的地块小,机器拐弯多,有的农户说再晒晒粒,等两天再收,信息掌握得不太准,明天我们去河北,河北忙完了,就直接去广东、海南那边收麦子。”当然,他们每年的重中之重就是到东北三省跨区割麦。

对于像老徐这样常年奔波在外的麦客来说,居无定所、风吹日晒、风餐露宿,这都是习以为常的事了,而令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没有一手信息,无法联系到生意。“去东北收麦也是这样,好的时候你干上一个月,就能挣10万元;不好的时候,你可能根本找不到活,还得倒赔差不多1万元的路费钱。”来自微山的麦客盛建说,现在外出找活,除了联系老客户外,基本上就靠碰运气。他希望,今后能有一个沟通平台,麦客们不再一窝蜂似地到处乱走,少走些冤枉路,多干些活儿。

热门相关:第99次离婚   夫人每天都在线打脸   信息全知者   脑洞大爆炸   个别教学:深入学习   婚婚欲睡:腹黑老公请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