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明确不为部分研究生提供住宿,这会成为常态吗?
这几年,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有所增加,部分高校的住宿条件已经饱和,为学生提供宿舍不再是高校的既定规则,多所高校明确不为部分研究生提供住宿。
记者了解到,多数实施这一举措的高校主要针对的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只有少数高校不为全日制研究生提供宿舍。高校不给研究生安排宿舍会成为一种常态吗?
多所高校明确
不为部分研究生提供住宿
记者翻阅了多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南开大学就明确:“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提供住宿。”北京大学则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人事档案不转入该校的研究生、已明确由院系安排或协助安排住宿的研究生,学校不安排住宿。”
从梳理的情况来看,高校不予安排住宿,主要是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对于全日制研究生,有的学校会提供一些政策或者补贴。
南京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中就明确:“原则上学校不提供校内住宿,学生需自行安排住宿,学校给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适当的交通补贴。”
北京大学一位在读研究生告诉记者,她是非全日制学生,学校确实不安排住宿。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月房租在1800元—3500元不等。因为自己有工作,所以房租基本可以接受,而且在学校吃饭的花费不算高。“外地的同学到北京上课一般是住酒店或者青年旅社,我们更为看重的是学校的学术资源,对于住宿不安排可以接受。”
今年考研的徐敏轩说,学校不提供研究生宿舍自己能理解,但可能会影响到报考意愿。因为自己的经济情况不是很好,所以会考虑能够提供住宿的学校,或者先工作,有一定积蓄再考研。
一位高校任职的工作人员表示,学校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提供住宿,非全日制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所以不提供住宿。“他们不一定有住宿需求,好多都是上几天课然后回去工作几天,在学校待的时间比较少。”
专家:应尊重高校办学的自主权
学校也可以提供支持减轻学生租房负担
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看来,高校有办学的自主权,在招生的时候已经告知不提供住宿,应该尊重高校的权利。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卓泽林则表示,校舍资源有限,不予提供住宿也是高校为缓解入学人数与宿舍数量失衡的调整性措施。这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教育管理的变化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把关的加强。高校可能会选择优先保障学术型研究生的住宿需求,而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住宿安排交给市场和社会资源。
卓泽林称,从保障措施来说,高校也并非完全放手,部分高校推出了自愿申请制、拓展校外住宿的资源、租赁中学大专宿舍等措施,缓解房源的不足。
多数城市的研究生住宿费用大多集中在一学年800元—1200元,如果把部分学生的住宿安排交给市场,千元左右可能只够一个月的租金。对此,卓泽林建议学校在实施这类政策的时候,可以提供部分支持,例如:
学校能否与所在地的政府、街道、社区合作,整合校内外的住宿资源,所有学生全部进行申请,自主选择住校内宿舍还是校外宿舍;
对部分学生实行经济援助,通过奖学金、交通补贴等方式,减轻校外租房的经济负担;
地方政府也可以将学生校外租房纳入人才廉租房政策给予适当优惠。
记者丨李杨 陈惠婷 齐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