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淇:学术会议应坚守学术本质

随着我国各领域学术水平的稳步提升,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探究也在逐步拓展边界。各种机构通过组织各种规模的学术会议,积极整合学术资源,深入挖掘潜在人才,并搭建起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此举对于我国学术发展的推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不仅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也为我国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然而,以学术交流为核心宗旨的学术会议如今正在发生一些需要警惕的现象。

第一,部分学术会议的功能商业化。学术会议的主要功能是学术思想争鸣与解决学术问题。然而一些学术会议的功能出现明显的商业化倾向,个别无心学术与科研的社会人士带着非学术观点出现在纯粹的学术研讨中,影响着学术话题的讨论与分析。

第二,部分学术会议参与者的身份复杂化。学术会议的参与主体应该是能够提供货真价实学术思想的人。然而,一些参会者在学术会议中的角色和身份发生偏离,不再完全聚焦于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而是掺杂了更多的非学术因素。“学术人设”甚至成为网络媒体上被调侃甚至追捧的高频词汇,“学术蝗虫”“学术混子”和“学术草履虫”等说法的出现,折射出参会者的不同动机,也反映了部分科研人员对待学术研究不敬畏不端正的态度。

第三,部分学术会议的会议主题雷同化。在每年举办的各种学术会议中,不乏质量高、影响力广的思想盛宴,然而,也有部分会议在主题选择、规模设置以及学术成果产出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这需要相应会议组织机构更多对前沿学术动态的认识与重视,以及抓住特色、突出亮点。

第四,部分学术会议的风气形式化。学术会议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研究价值以及最终的研究成果。但现在,部分学术会议常常是一个一个发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讨论,没有互动,更没有面红耳赤的辩论。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很可能造成科研经费的无意义浪费。

见微知著,防止堤溃蚁孔,如何坚守学术会议的学术本质,已经成为当下各领域学术发展中的一大问题。或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完善学术会议的审查机制。会议组织单位不仅要对参会人员的身份信息和提交论文的基本学术规范进行严格审查,还应对参会者提供的学术成果制订明确的质量指标。

第二,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自律。一场学术会议的价值与影响,与主办单位和每一名参会者皆息息相关。严谨、诚信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价值观和责任。参加学术会议的初衷,应该是在为个人的科研工作寻找灵感的同时,与同业者通过思想碰撞共同推动学术进步并应用于社会。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每一位科研人员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担当均不可或缺。

第三,强化学术会议的问题意识。会议主办单位应精准地设定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会议主题,继而从参会者会前提交的诸多论文或论述中敏锐地提炼出若干具体的研究问题,争取会议各会场都能够有明确的问题焦点。

第四,创新学术会议的交流形式。在学术会议的议程中适当安排必要的讨论环节,除经典的圆桌讨论等方式外,可尝试采用新颖的交流互动方式,如建立网络平台线上即时Q&A问答或小型辩论会等。

第五,推动学术会议的思想争鸣。会议主办单位可在规模较大的学术会议上鼓励参会者表达不同看法。另外,可就近年来的争议性话题举办学术会议,以学术争鸣为目的,以此深化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研究内容和学术进展。(作者是上海大学文学院世界史专业博士后)

热门相关:间谍的战争   终归田居   腹黑冷王:娘子不太乖   林氏荣华   重生九零娇娇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