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松、叶昭贤:从寄成绩单之争看大学生的三重调适困境
近日,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将学生期末成绩单寄给家长的举措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对此,有人表示支持,认为家长作为子女接受教育的经济支持者,有知晓子女成绩的权利。反对的声音也同样强烈,认为大学不应延续应试教育阶段的措施,相关做法是越俎代庖且不尊重学生隐私,不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这些争论的背后,反映出学生在学习方式、亲子互动以及心理健康三方面存在调适困境。
首先,把成绩单寄给家长反映了大学生学习方式从应试教育阶段转向大学阶段的调适困境。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缺乏足够重视。进入大学后,敦促学习的外力和高考、升学的明确目标消失了,学习与研究全凭自驱力,这让部分学生难以适应,进而陷入迷茫、动力不足的境地。就此而言,学校发送成绩单能起到一定监督作用,提醒家长及时关注子女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大学教育正形成“唯分数论”的新趋势。为了获得高绩点,在争取保研资格和评奖评优是获得优势,部分大学生不得不沿用初高中时的学习方式,使得大学也成为成绩内卷的“重灾区”,“大学高中化”的氛围愈发浓厚。
其次,大学生与家长的不同反应,展现了刚成年的子女群体正处于亲子互动模式转变期的调适困境。子女进入大学后,亲子互动面临两大转变:一是子女开始成年,家长应如何同他们有效互动,如何在必要管教和鼓励自主、主动了解和等待沟通之间达成平衡,这对很多家长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子女来说,如何以成年人的身份同家长沟通,如何争取相对独立的空间且不伤害亲子关系,同样是一种挑战;二是沟通方式从面对面变为大多数情况下的远程线上交流,意味着沟通主导权发生转移,亲子关系呈客观离散化的趋势,构建有效的沟通开始仰赖于双方的意愿。这让家长难以通过观察来了解子女的状态,子女有困难时也难以向父母求助。因此,亲子双方如何把握交流尺度,相互关心又留有空间,就需要双方耐心磨合。从这一角度看,寄送成绩单也可以被看作是高校为父母搭建了解孩子的桥梁,强化父母在大学生教育中的参与角色的一种尝试。
最后,“该不该寄成绩单”的争论背后折射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适困境。研究表明,学业成绩的好坏、深造就业的前景、父母社会的期许等都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近年来,大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抑郁情绪,甚至极端想法和行为的报道并不鲜见。部分高校提高对家校沟通的重视,也包含着对大学生精神健康的关切。承受着即将步入社会、独立生活的压力,大学生们往往会感到无措、迷茫,与技术水平挂钩的专业课成绩能够为大学生制定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大学生虽已成年,但社会经验仍相对匮乏。因此,学校给家长寄送成绩单也是一种有助于提高父母对子女学业的关注度,并引导他们共同参与到学生未来发展规划中的举措。既根据子女成绩帮助其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与规划,又能及时疏解孩子的消极情绪,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的出发点是关心学生,警示家长,促进家校联合,共促多方优化,但邮寄成绩单以及“家长出资供上学所以有权查成绩”的说法也让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被信任”“自尊受伤害”的感受。大学是否可以转换角度,从自身出发考虑更为周全且科学的做法?比如,高校应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与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准则与评价体系,从而引导学生跳出应试教育的思维,培养其创新与自主学习的能力,摒弃“唯分数论”,避免“大学高中化”,尽可能地帮助每个学生在大学找到自己的兴趣与天赋所在,发挥所长,做好人生规划,实现人生价值。
再如,大学不是为家长服务的“托儿所”,也应对学生负责。作为校园与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应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把亲子沟通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以此次寄成绩单引发的争议而言,学校应先调查学生的意愿,充分尊重学生意见,而非“一刀切”。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体现大学生孝亲情怀,增进家庭良性沟通,消除误解,减轻父母的担忧。家长也应转变应试教育阶段对子女的管教方式,以鼓励为主、管教为辅,给予子女平衡学业和生活充分的信任与自主权,让他们感受到尊重。
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学生、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多方合力。大学生一方面要尽快意识到大学的课程、评分标准与初高中的区别,另一方面要学会自我调节,提高抗逆力和心理弹性。父母给予子女包容、尊重和积极的沟通对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的亲子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情感庇护,助其更好地应对困难。学校则应塑造更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加大心理咨询辅导活动力度,鼓励学生彰显才华和创造力,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社会层面,用人单位也应优化选才用才评价体系,释放更多大学生深造和就业的机会,营造鼓励创新和尊重差异的社会环境。
总而言之,虽然各方对高校给家长寄送成绩单的做法观点不一,但并非表明存在不可调和的分歧。高校在未来可以考虑采取更加周全且重要的做法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加强亲子沟通、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并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力。(作者分别是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博导,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硕士)
热门相关:史上最强赘婿 隐婚99天:首长,请矜持 阿岛前门镇压 我拍戏不在乎票房 纣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