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成举:“村晚”热,乡村文化的更自信表达
小年已至,春节将近,越来越多的“村晚”在全国各地陆续举办。从形式上看,有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部门主导和发起的,也有村庄和村庄能人自主牵头的,不管是何种形式,农村居民都在成为“村晚”舞台的主角。“村晚”热的背后其实是地域文化自觉的进一步彰显,也是乡村文化的更自信表达。
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村晚”正是广大农村居民为自己的文化找位置的一种体现,也是乡村文化自觉的进一步彰显。“村晚”的大量出现,大致基于以下5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其一,中央层面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在文化和旅游部的直接推动下,“四季村晚”成为各地丰富乡村文化活动的品牌和导引。
其二,乡村文化过去曾整体处于不断衰败的状态,在仅有的年节时期才有展现的机会,但随着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优质文化产品的需要也进一步提升,如何将村里的人和事搬上舞台成为广大农村居民和基层工作者的共同思考。把村里的人和事搬上舞台,“村晚”将可以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农村居民对乡村产生更多价值认同与情感归属。春节临近,多数人返乡,他们有闲,也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也就自然更愿意为自己的“文化寻根”贡献一份力量。
其三,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人都有自己的舞台,乡村人才的才艺得到进一步释放和挖掘。给乡土才艺者提供一个舞台,让农村居民在舞台上讲述自己“喜怒哀乐”和所思所想也成为乡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农民主体性的自觉呼应。借助新媒体的扩散与传播,乡村文化不再被视为“下里巴人”,广大网民的关注和点赞更是形成有力的激励机制,进一步鼓舞广大农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热情。
其四,社会的转型发展让广大农村居民分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但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情绪,“村晚”恰是释放这种社会情绪的重要渠道。无论是社会融入的问题,还是家庭再生产的困难,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居民也面临着多元的困境,这种困境并非一蹴而就就能得到解决,但他们需要情感的出口。热闹的“村晚”通过演绎村民自己的故事和生活让他们的情感与情绪得以宣泄,这也是“村晚”难得的社会功能之一。
其五,在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热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乡村文化也成为一种经济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转变成收入和乡村关注度的重要符号。故此,在市场力量推动下,“村晚”也成为面向外界的文化产品并正在发挥振兴乡村的重要功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对乡村文化的认知也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广大农村居民对社会变动不居带来的风险感的一种保护,是广大农村居民对自身文化符号的一种主体性呈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优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在此形势下,以“村晚”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活动将成为未来乡村文化的新热点。
更好地推动以“村晚”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发展,需要相关主体从多个方面做好支持与引导工作:第一,地方政府做好“搭台”工作,通过相关扶持政策对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村庄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更多地遵循自下而上的“申请—支持”原则,避免将“村晚”变成自上而下的任务。第二,让农村居民成为“村晚”的主角,让节目安排更接地气,通过“村晚”讲述农民生产、生活、工作的故事,让“村晚”成为凝聚人心的服务,让乡村文化成为村庄内生价值生产的载体。第三,相关文化和宣传部门可进一步做好乡村文化能人与积极分子的挖掘与培养工作,以此引导凸显乡村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时代价值。第四,统筹考虑乡村文化服务的市场性与公共性需求,对于适宜进行商业性展演的,可以鼓励其市场化发展,但更主要的还是要突出乡村文化服务的公共性和群体性,少一点商业味。(作者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