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维鸿:中国前三季度经济呈现出结构性改善
这几天,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公布9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9月份的经济数据格外重要,尤其是中美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数据。疫情后经济复苏三个季度以来的中长期趋势以及今年夏天的经济热度得到了总体的统计确认,进而可以帮助修订未来的宏观政策、投资决策。
总体上,今年前三季度中美经济数据的趋势性分化让之前唱空中国经济的英美媒体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在后疫情时期的增长复苏超预期。中国经济延续了2023年以来的复苏节奏,第三季度GDP实现了4.9%的增长,这背后是符合逻辑的结构性改善。美国9月份通胀率稳定在3.7%,通胀高企的顽固程度超过预期,美联储收紧的货币政策恐难转向。
其实,在笔者看来,中美经济都在彼此的中长期趋势轨道上。有些财经媒体觉得中国9月份的经济数据偏离了他们的预期是因为他们之前在经济基本面和运行逻辑上被个别唱空中国经济的英美媒体“带偏”了。以房地产行业在2023年的表现为例,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1% ,这其实完全符合中国自本世纪初开始的城镇化经济周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房地产行业的“三条红线”、核心城市不同程度的限购政策、宏观层面的“三去一降一补”,已经较大程度地熨平了房地产开发的宏观周期波动。
房地产在下行周期给宏观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依靠工业投资、出口、消费等领域的增长来消除,进而稳定中国经济的大盘。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可以说让很多人吃了定心丸,也进一步佐证了2023年以来国家宏观决策的稳健和审慎。这次没有进行强刺激,毕竟,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扩张政府投资以刺激经济会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对各级地方政府平台负债进行了多轮整固,虽然效果明显,但要实现长治久安依然任重而道远。若实施新一轮过度政府投资可能会带来长期负债。说白了,我们宁可现在增长慢一点,也不要给子孙后代添还债负担。
分析到这里,恐怕就不得不提及多次提高政府债务上限的美国。为了稳定经济、刺激消费,更是为了赢得选票,美国两党在过去十几年里持续扩大政府的投资和消费。即便疫情已经过去,执政的民主党还在加码扩大赤字,甚至闹出了弹劾众议院议长的政治闹剧。未来美国会不会赖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美国前三季度的经济趋势符合其基本面。展望未来,靠政府赤字带动的增长难以持续,如果美国政府不认真缩减赤字,美联储恐怕只能在“畸高”利率压垮实体经济以及宽松货币孕育出金融泡沫之间被动选择。
美国经济挑战颇多,欧元区和英国也正忍受着高通胀的持续煎熬。目前来看,发达经济体在2024年的衰退可能是大概率事件。这给我们出口提出了警示,不能过度依靠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增长。2023年前三季度,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出口维持了较好的趋势。前三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3.1%,占我国外贸规模的比重为46.5%,贸易往来持续活跃。
在房地产周期和出口结构切换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国内消费和投资前三季度的表现可谓“复苏明显、弹性不足、韧性有余”。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方式切换,少数受益于房地产野蛮增长周期的群体开始出现“消费降级”,这和更加广泛的“消费下沉”现象契合,符合发展经济学的周期规律。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得县域者得天下”,以往只能在北上广深或者其他省会城市看到的业态、品牌以及产品正在加速“下乡”,触及更多的消费者。这种更加普惠的消费市场格局,一方面是过去十年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带来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经济原本具有的纵深优势的韧性所带来的。这也解释了前三季度6.8%的全社会消费增速和6.2%的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见,现在为了彻底摆脱房地产周期的动荡,我们不追求快速反弹的弹性,而是要行稳致远的政府债务杠杆,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发展红利。(作者是甬兴证券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