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物候,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在我国由来已久,在 3000 多年前就有了物候记载。物是就生物、非生物而言,候则是气候的意思。物候是生物与非生物受气候及其他环境因素影响而出现的现象。如草木发芽、展叶、开花、结实,昆虫和候鸟来去以及霜、雪、雷等现象,统称为物候。
七十二物候基于二十四节气发展而来,是我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夏小正》中提及了动植物的鸟兽鱼虫和非生物等 68 种物候现象,还按月别记录了 7 种气候现象、11 种农事及畜牧现象。目前所知我国最初的物候记录是《诗经·幽风·七月》中的“五月鸣蜩”,又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当时人们仔细观察物候和积累经验,确定了播种、采集、收获等日期,并用这些经验指导农林牧副渔等各项生产活动。
战国至西汉期间《逸周书·时训解》中首次将一年分为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以此观测记录了物候的变化。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物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智慧的先民们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的气候变化。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
立春:东风解冻、蛰虫始震、鱼陟负水
雨水:獭祭鱼、侯雁北、草木萌动
惊蛰:桃始华、仓庚鸣、鸠化为鹰
春分:元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清明: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立夏: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
芒种: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小暑: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击
大暑: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立秋: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处暑: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白露:鸿雁来、元鸟归、群鸟养羞
秋分: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寒露: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
霜降: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立冬: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虹藏不见、天气上升、闭塞而成冬
大雪:鶡鴠不鸣、虎始交、荔挺出
冬至: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小寒: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鸲
大寒:鸡始乳、鹫鸟厉疾、水泽腹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