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宫饭》里长着狗头的“狗头人”,却让欧美观众怀疑人生

正在热播的动画《迷宫饭》凭借着“在地下城吃怪物”的有趣脑洞、令人信服的世界设定,当然,还有女主角玛露希璐令人捧腹的颜艺,收获了诸多好评,在欧美观众中间也颇为热门。

不过,当这些西方观众在看到狗头人剑士“小黑”时,却纷纷产生了疑惑:“狗头人为什么长着狗头?”

这个问题乍一听显然很奇怪:“莫名其妙,狗头人当然是狗头了!”

但实际上,“狗头人小黑”所属的种族“Kobold”在英文中并不包含任何跟“狗”相关的含义或者词根。如果我们在搜索引擎里直接输入Kobold一词,也不会看到什么狗的影子,反而更像是爬虫类:身上布满鳞片、尾部接近蜥蜴和蛇、头则长者尖锐的角状物。

在搜索引擎上搜索狗头人的英文,只会找到各种可爱的“小龙人”

但这其实也不是Kobold一词最初所代表的形象,在德国的民间传说中,Kobold描述的要么就是没有固定形体,要么就是类似于“家养小精灵”那样,戴着尖顶帽、形似孩童、喜爱恶作剧,不管是和狗还是爬虫类都没有多少关系。

最早的Kobold只是民间传说中常见的“精怪”类

欧美观众对于“狗头人”的认知,还是来自于经典奇幻桌面RPG《龙与地下城》的再加工,在《龙与地下城》的三版开始,狗头人的形象就被固定为具有鳞片和爬行生物特征,拥有龙类血脉的类人形生物。比如《博德之门3》中出现的狗头人,就是以这个为蓝本制作的。

出场自《博德之门3》的狗头人波珀

总之在这些英语观众眼中,Kobold一词更接近于“龙头人”,在《迷宫饭》里见到的却是一只大狗,不免有些怀疑人生。

不少中文玩家多半也有着相应的迷惑:“对呀,《博德之门3》里的Kobold明明长着龙头,怎么中文却叫狗头人?”

这就得说到,给Kobold一个狗脑袋,也不是《迷宫饭》首创,而是在日系作品中接近“约定俗成”的习惯。

只要搜索Kobold的片假名“コボルト”,映入眼帘的便不再是龙人或蜥蜴,而是各种直立行走、毛茸茸的大狗。就连日式奇幻的开山之作《罗德斯岛战纪》,狗头人也是以类似狼人的凶悍形象出场的,不管是哪个都和犬科头部脱不了干系,想必在当年也给“追番”的欧美观众带来过文化冲击。

动画《罗德斯岛战纪》中的狗头人

至于为什么Kobolds在日本就摇身一变成了“狗头人”,这事儿还要从“世界三大RPG”之一《巫术》传入日本说起。

作为现今几乎所有RPG游戏的鼻祖之一,《巫术》曾经风靡日本,对游戏界影响深远,《真女神转生》《世界树迷宫》《勇者斗恶龙》等众多JRPG名作都可说是由《巫术》启发而来。《迷宫饭》作者九井谅子也提到过她的创作灵感来源之一,正是儿时看父亲游玩的《巫术》。

也因为《巫术》本身在日本获得极大的商业成功,日本开发者曾给《巫术》系列制作了足足八款官方外传,这还不算《巫术帝国》等数量繁多的衍生作品。当《巫术》的老东家因经营不善倒闭后,多个日本公司还联合起来,整了个“巫术复兴计划”,继续为他们热爱的IP添砖加瓦。

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Kobolds的形象变了样。

在面向APPLE II电脑的原版《巫术》(1981)中,受限于当时的画面表现技术,游戏中的怪物只有由各种颜色的像素点堆积而成的模糊形象, “狗头人”更是和“兽人”用同一套外形。

当日本开发者将其移植到FC的过程中,则请来了专业女插画家“末弥纯”对原版怪物进行的重绘,正是在这一过程中,Kobolds开始向“狗头人”的形象发展。

FC2博主神殿岸分享的《巫术》美术设定集照片

游戏中的怪物形象也依此进行了重制。

FC版狗头人形象

大多数日本玩家相信,在重绘过程中,末弥纯其实参考了《巫术》的致敬对象《龙与地下城》,在当时发布的龙与地下城一版《怪物手册》的插图中,Kobolds其实也还没有定型,虽然长着鳞片,头部却使用了不少犬类的特征,尾部则更像是老鼠。

“狗头人”这个中文译名,也是源自于此。

在后续的时代发展中,《龙与地下城》中的Kobolds基本舍去了犬科要素,变成了龙族近亲,拥有坚硬鳞片和酷似龙的头部,成为了欧美玩家的记忆。

但经过日本改造后的《巫术》(尤其是日本制作的外传和衍生作品)则沿用了末弥纯制作的外观,向着毛茸茸的“犬科战士”发展。考虑到《巫术》对于日本人的影响力反而比《龙与地下城》更大,也不难理解为何两边对于“狗头人”的认知有如此差异了。

当然,对于许多中国玩家来说,相比于DND和巫术,更多人是在《魔兽世界》中最先接触到了“狗头人”,大家的疑惑也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为什么狗头人长得却像老鼠?”

可能这才是很多中国玩家记忆中的狗头人

说回《迷宫饭》,最近我社商城正在售卖《迷宫饭》漫画与冒险者权威指南,感兴趣的冒险者们可以点此前往购买

热门相关:他的白月光   延边女士风味季[未删减版]   胸大的建筑物朱在熙   被经纪人哥哥骗的那些小工   真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