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教授苏德超谈“哲学、杠精与批判性思考”

【环球网文化综合报道】近日,武汉大学苏德超教授在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学术讲坛上讲授了一堂有魅力的哲学课,主题为《哲学、杠精与批判性思考》。

与教室里哲学课的刻板印象不同,他以我们的现实生活和话题为背景,用说故事、讲“说法”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本次讲座的主题,生动有趣地讲述了哲学、杠精和批判性思考的不同,揭示了批判性思考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讲座伊始,苏老师以“哲学是什么”引出了公众对于哲学家的不同印象,接著强调:哲学家与杠精有相似之处,而二者绝非相同。

苏老师用中西经典文本和生活案例揭示了杠精在辩论中的扩展是横向联想,特别生动地通过一系列视频展示了扛精的日常对话,如濠梁之辩、芝诺二分悖论、雄辩症等。对此,苏老师将杠精的辩论方式总结为“杠精三部曲”:重点滑转——设法让句子表达的重点跟说话者强调的重点不一致,即听者重点与说者重点不同;旁生枝节——听者重点地提出其他可能性;指责对方——指出对方不恰当地忽略了这一可能性。杠精之所以被人们所反感,正是因为这第三步——指责对方,若没有第三步,前两部不失为一种风趣幽默且机智的聊天话术。

紧接著,苏老师指出哲学家的扩展是纵向支撑。哲学家与杠精的相同之处就在于二者皆是在谈话中使对方词穷,无法应对。但不同之处就在于,哲学家使人理屈,而杠精使人委屈;哲学家的话术扩展方式是纵向支撑,与内容相关,而杠精的话术扩展方式是横向联想,与联想相关;哲学家的谈话终点是辨明道理、寻找真相,但杠精的谈话终点是胜人一头、找茬扯淡。

苏老师又以“说法”(-ology)作为哲学家们谈话的追求,在讨论这一关键词的过程中,苏老师以贴近生活的案例和图片简洁明了地说明了“说法”一词的含义及其重要性。他认为,“说法”就是理论和道理,而为何不用“理论”一词,因为“说法”更符合人的本能,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在找一个“说法”,如战争与和平就与不同的“说法”相关;文化的冲突最终也是“说法”的相互冲突。苏老师进一步指出,这里的“说法”其实在中西哲学思想中都有许多对应的表达,如笛卡尔所说的“理性的稳定点”和庄子的“道枢”,等等。简单来说,也可将“说法”归结为大家的认可。

最后,苏老师认为哲学就是在寻找最后的“说法”。哲学对“说法”的寻找过程,也就是一个批判性思考的过程。而批判性思考的实质就是给观点一个支持,让这个支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克服各种偏见,以求得到一个“稳定解”。

“即是交往,注重感觉;长期决策,寻找说法”苏老师最后以十六字作为此次讲座总结,在场的听众被苏老师有趣、深刻的思想和洞见所吸引。(本文作者:张娅 杨豪)

热门相关:神秘吸引力   落第秀才   淫秽住宅2   病房里的故事   我那个爱同情的朋友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