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的新冠艺术博物馆里,装满了疫情中的人间百态
最近,由于世界各地疫情影响,大部分博物馆馆都不得不闭门谢客,而一座线上艺术博物馆则刚好相反,正在慢慢壮大。
来自西班牙的三位Instagram博主创造了一个线上艺术展览中心——“新冠艺术博物馆”(Covid Art Museum)。
一开始,三位博主只是收集了标签#CovidArtMuseum下十几件颇具风格的照片、绘画、视频等作品,后来随着关注者增多以及部分版权问题,他们开始创立自己的投稿渠道,鼓励网友进行创作。
“新冠艺术博物馆”账号对于投稿作品只有两个要求:一来必须是与疫情相关的作品,二来必须是疫情期间完成的创作。
这样一来,“新冠艺术博物馆”便成为了互联网世界里新冠疫情下人间百态的汇集地,一个真正的数字“展览馆”。
“新冠艺术博物馆”对于作品风格、展示形式、作者国籍没有限制,因此在这个账号内展示的作品也是五花八门。任何抽象派、写实摄影、漫画、3D动画、雕刻作品甚至海外抖音视频等等要素汇聚,俨然一个当代文化大杂烩。
例如近期火爆的流行文化元素,就被一些网友拿来搞了创作。虽然恶搞,但依然不乏对医护工作者的尊重。
专业团队
还有将医生比作超级英雄的作品:
既然是身在前线的“战士”,那么与医护人员相关、基调比较沉重的作品也不会少。博物馆中保存了一张照片,是剃光了头发的女孩带着用头发制成的口罩。
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国内网友想必比较熟悉——几个月前,媒体报道甘肃援鄂医护人员上前线前被集体剃头,一度引起舆论争议,于是有一位创作者创作了这张色调压抑的作品。
而在博物馆的众多作品中,最显眼的元素,当数欧洲防疫四大要素:口罩、洗手,卫生纸、“待在家”。
“这是你今年夏天唯一能穿出门的泳衣”
经典的披头士乐队海报现在正剩下大马路了
关于“待在家”,各位网络艺术家们充分借助各种物品,隐喻隔离的好处。
“不出门,你就不会引火上身”
同样为体现保持距离的主题,有人做出了大蒜首饰这样“残暴”的物件,无非想用气味告诉周围人,“离我远点”。
至于在家做什么,在“博物馆”里,你很快会产生“有人偷窥了我的生活”这样的错觉。例如这个手机屏幕,在所在家中混沌度日的情况下,日期天气都与“我”无关,“我”只存活在SNS的世界里,当然如果能避开令人沮丧的疫情信息那最好了。
除了与手机和网络为伴,长胖也是一部分人不可避免的苦恼:
当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蹲在家刷SNS,互联网资源丰富,有的是精彩的东西能避免你度日如年,比如把无数人“拯救”出来的视频网站。
网飞可以考虑结一下广告费
除去不能出门,看起来居家隔离对人的正常生活影响有限。不过这样的确会阻碍某些人对某种某些原始欲望的追求,于是网友就用不同的方式既隐晦又露骨的透露了一下自己那点心思。
“隔离结束我等着你”
“我真的想摸摸某些人(的身体)”
互联网在疫情期间的确拉进了人们的生活,一定程度缓解了人们在家的无聊。但它同样是一把双刃剑,有人能从中感到快乐,也有人必然从中受伤。
一位网友投稿了一张亚裔女孩的照片。照片中她举着一个字迹夸张的板子,板子的背景是她在社交媒体上,从#ChineseVirus话题下搜索到的人们因为疫情对亚裔的谩骂和指责,而背景之上,她用鲜红的字体写满了“I am Sorry”。投稿人这么做当然不是真想向喷子道歉,而是借此反讽网络世界的残酷和冷血。
这种反应网络暴力的作品受到了“新冠艺术展览馆”评委以及网友的肯定,作品下点赞数最多的评论这样回应创作者“没有人该因此被指责。”
“展览馆”很多作品与互联网息息相关,当然不乏三次元世界的民间高手。
其实“新冠艺术展览馆”对于作品难度要求并不高,简单的创作若能引起巨大的共鸣,那么也无愧艺术品的称谓。
谁不想重启2020年呢?
自创办两个月以来,“新冠艺术博物馆”已经拥有十万关注者。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展览场所,这里没有头衔名声,没有身份地位,无数平常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成为这场大流行病催生的艺术创作历史的一部分。尽管已经拥有了200多个作品,目前该账号的展品规模依然在不断扩大,管理者对投稿作品进行筛选后,每天对内容进行更新。
如今科技发展,艺术表现形式也不再单一,尽管对于这些创作是否可以称之为艺术这件事存在争议,但这都不妨碍人们将生活融入各种表现形式中,并展示给大家。
目前三位“新冠艺术博物馆”建立者称,他们打算在隔离期结束后举办一场真正的新冠艺术作品展览,让人们更好的回顾过去几个月生活的痕迹。
热门相关:一念永恒 原配宝典 倾世宠妻 隐婚娇妻:老公,别玩我 一拳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