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学府探文明】白鹿洞书院:“孕出庐山真秀气”,文脉相承续华章

(环球网 记者 代玉)霜降时节,山林渐染。坐落于庐山五老峰东南麓的白鹿洞书院,古树垂荫,一水中流,重檐黛瓦,朴素无华。10月25日,记者跟随“千年学府探文明”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江西九江,踏访朱子笔下“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的读书讲学胜地,感受古老白鹿洞书院的恒久魅力。

白鹿洞书院与岳麓、嵩阳、睢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历史上更享有“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的美誉。从五代南唐“庐山国学”到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以书院“会讲”制度开创名儒讲学之风,千年时光一脉传承,使白鹿洞书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重地,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

棂星门是白鹿洞书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其上雕刻厚重古拙,见证了书院的光辉岁月和千年演变。

立于白鹿洞书院门楣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名扬天下,其内容是朱熹集儒家经典中之格言圣训,向世人明确了教育目的和教学原则,为学子提出了为学、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作为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白鹿洞书院揭示》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还远播到朝鲜、日本等东亚地区,又经利玛窦传播到欧洲,成为天下众书院的学规范本。

先贤书院内,朱子祠前,丹桂亭两侧的两株古桂已亭亭如盖矣。据说朱熹曾在此手植丹桂,寄寓学子成材、“蟾宫折桂”,能够成为国之栋梁。

“朱熹非常注重人的品格与德行的教育和塑造。”江西省书院研究会秘书长郭宏达在采访中向记者表示,古代书院也在今天传导给大众的一个理念:知识不是唯一的教育,人的德行和性情的培养是终身的。

白鹿洞书院自兴教以来,历代培养人才辈出,恰如宋人钱闻作诗《白鹿洞书院》所云“孕出庐山真秀气,宁无渭钓与莘耕”,是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不竭渊薮。

如今,每年都有约5万人次的中小学生研学白鹿洞,感受古代书院的教学氛围,诵读学规,尝试碑拓非遗,于投壶游戏中体验别样教学,尤其在礼拜先贤的仪式感中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教育的最大责任就是要培养国家的人才。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重德修身,培养有道德情怀和家国情怀的人才,不仅是古代社会的需要,对于今天的社会依然重要。”郭宏达强调。

白鹿洞书院成为书院中的典范,还闻名于朱熹办学期间常邀请持不同观点的学者到书院讲学和辩论,当时听者云集,学术空气十分浓厚。“鹅湖之辩”后,朱熹还邀请了与己观点相异的心学大师陆九渊前来讲了《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论述,为不同学派同在一个书院讲学树立了范例,成为一段佳话。“书院聚四方之俊秀”,白鹿洞书院开放办学的传统使得各家之长得以汇聚,为后人留下了各种教育思想的精髓。

白鹿洞书院延续千年的脉络,存留下了独特的书院建筑群和丰富的历史人文遗存,更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存留下了独特的视野格局。1996年,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白鹿洞书院作为庐山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在传承和挖掘白鹿洞的文化内涵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成为后人敬仰先贤的圣地,现在更着力打造多元化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举办朱熹学术国际研讨会、白鹿洞讲坛等加强与世界汉学家的交流互动。

“白鹿洞书院注重将人文特色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相结合。人们非常愿意到这里、走进千年遗产地,可以像古人一样悠游山水,得以体验文化内涵,从中感悟人生哲理。”郭宏达介绍,书院至今还保留了自宋至清共50余处摩崖石刻,遍布于溪涧岩石及其周围山石上,其中有朱熹手书真迹的“枕流”“钓台”及后人追思朱熹的“源头活水”等珍贵石刻,为四大书院中摩崖石刻留存最多、保护最好。

“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郭宏达说,朱熹的这句诗完整地体现了白鹿洞书院历史一以贯之的文化延续和传承。千年学府,朱子精神,白鹿学风,古韵余绪,一脉相承。古老的书院在新时代展现出独特风采,在继承与弘扬古代书院教人求知、德育为先、爱国至上的优良传统的同时,让每一位造访者游学其中,体验文化,享受乐趣,启迪心灵,白鹿洞书院这颗庐山文化的明珠,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完)

热门相关:都市御魔人   都市御魔人   仙府之缘   报告!爹地又追来了   大时代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