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烂番茄好评99%的童话,撕碎了“这都是为你好”的遮羞布
大家好,这是我们开设的一档新栏目——“非流行文化”。本栏目旨在挖掘一些不那么“主流”的作品和文化,将其中最精华,最值得回味的部位解剖出来,供各位看官品味。希望你们能喜欢。
童话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儿童故事。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在表面温馨团圆的故事下,蕴含了创作者对社会、世界的深刻哲思。相比《玛丽与马克思》《鬼妈妈》这样的“暗黑童话”,《龙猫》《飞屋环游记》既可以满足儿童幻想的需求,又能让成人思考内涵的动画类型总是更受欢迎。
《鬼妈妈》以其惊悚邪典的氛围、定格动画的质感以及母与子的主题俘获了大批粉丝
相比迪斯尼雄厚的动画工业积淀、吉卜力风靡全球的文化输出,出身欧洲小国爱尔兰的「卡通沙龙」工作室拥有一种“老欧洲”特有的文艺气质。他们的四部作品以古朴精致的画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斩获了五项奥斯卡最佳动画提名和无数其他电影奖项。
《凯尔经的秘密》就像一部古朴隽秀的中世纪手稿,在古爱尔兰的神话传说中探寻凯尔特诸神的宝藏;《海洋之歌》以爱尔兰古老精灵在现代文明夹缝的视角,讨论了城市化进程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导演以传统欧洲平面动画精髓为画布,对历史文化的浓烈情感化为涓涓墨滴,汇聚成惊才绝艳的爱尔兰民族史诗。
今年七月上映的《狼行者》是“爱尔兰民间传说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它在权威电影评分网站“烂番茄”上获得了极为罕见的“99%新鲜度”,观众好评如潮。笔者观赏多次,胸中似有千言万语、不吐不快。当然,我的看法也是一家之言,还望读者姑妄听之。
笔者将以视觉意象、历史背景、人与自然、反抗父权、四大主题带您徐徐走近这部画面空灵奇幻,又蕴含现实思考的凯尔特奇幻故事。
视觉意象
电影导演汤姆·摩尔(Tomm Moore)曾言:“CG动画已经越来越试图模仿真实的动作,它们只想看起来越真实越好。我们发现这样做有些无聊,在一定程度上这明显是走进‘死胡同’了。所以我们觉得手绘动画有着宽广很多的探索空间。”
基于这种“复古”思想,我们才能在该工作室的四部动画长片中大饱眼福
彩铅+水彩画风和各种夸张比例呈现的视觉效果解放了想象力。在高技术力精致3D动画大行其道的今天,这种“动画片儿”式的视觉效果令作品展现出清新利落、拙朴优雅的古典气质。与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的题材相得益彰,给读者呈现了更多的解读空间。
作为一部“童话”电影,《狼行者》就像一部儿童绘本故事,剧情简单易懂,甚至稍显老套。其讲述了一位猎狼者的女儿罗宾,从一开始的憎恨、畏惧狼,到接触“狼行者”梅芙之后了解、接纳狼,最后帮助梅芙解救她的母亲,击败大反派护国公拯救森林的故事。故事脉络并不复杂,但导演真正要表达的,往往藏在了画面细节中。
电影开篇几分钟就为全片的世界观定下了基调。安详静谧的森林与生机盎然的动物和谐共生,但人类砍伐森林的场景破坏了这份和谐。林木被滥砍滥伐后的景象如尸横遍野、触目惊心,开篇出现的小鸟、松鼠、獾与鹿在被毁灭的家园中惶然无措,气氛开始凝重,戏剧对立出现。
最后一格画面表现了城镇与森林的对比。森林画面丰富多彩,以柔和的曲线、圆形和波浪为主;城镇则是灰蒙蒙的,布满刚硬的直线、方块和尖锐的棱角,一片死气沉沉。这种强烈对比的视觉语言贯穿全片,无时无刻都在提醒观众,强调秩序和等级的人类文明与大自然的本质不同。
另一个重要的视觉线索是牢笼,牢笼本身和牢笼的意象贯穿全片。影片开始,父亲与女儿被城门的铁栅栏分隔;粗黑的线条和凌厉的棱角为罗宾创造出了一个需要逃离的,笼子般的迷宫;孩子的木笼、捕狼的铁笼、关人的大笼;牢笼无处不在,束缚如影随形。
罗宾在城堡中干活儿时,锁链、束缚、压抑的意象跃然纸上。被体制化的老妪暗喻了女主放弃斗争的命运。士兵沉重划一的脚步声展露出等级的威压,他们是规驯自由的暴力机器,阶级压迫的具象体现。女仆工作的乏味苦闷与森林生灵的自由洒脱形成鲜明对比。
看似自由行动的城市居民,也处于束缚之中。他们的服装盖住了大部分肌体,就连头发也要被帽子或兜帽盖住,表情冷漠、麻木。作为最高等级代表的护国公全身都是刚硬尖锐的设计,城堡内部的火焰、地毯和装饰也都是赤红色的,表达了强权和暴力。
当场景从城镇转入夜林,观众就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卡通沙龙工作室出类拔萃的手绘美术风格,伴随着《Running With The Wolves》的空灵吟唱,将每个被生活磨平棱角的成年人拉进这神秘瑰丽、原始狂野的凯尔特奇幻世界中,听松涛阵阵,流水潺潺;看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看似简单的线条仿若被赋予生命,手绘之美直抵人心
影片的最大冲突点,也是女主蜕变的关键转折点,是护国公在刑场下令处决因寻找家园而被捉住的梅芙母亲一幕。躁动和危险的红色调充斥屏幕,赶来救母的梅芙宣布对居民开战,护国公集结军队准备烧毁森林。被女仆装束缚,情绪濒临极限的罗宾被父亲强硬驱赶。屏幕四周开始出现黑色线条向内挤压,表现了罗宾被高压煎熬的内心。
最终,压迫的黑框达到了最大值,罗宾退无可退,决定不再逃避。他表情坚定,撕开了束缚头发的头巾。金黄、曲线、张扬的头发填满屏幕,驱散黑框,女主完成蜕变。在她直面内心的拷问下,父亲也说出来他最害怕的事情:担心女儿被关进笼子,担心自由会吞噬她。
罗宾的回复坚定决绝:“可是我已经在笼子里了。”无形的囹圄更甚于真正的牢笼
影片的最后,护国公率领军队焚烧树木,猩红的火光展现着暴戾与毁灭。但在主角的指挥下,护国公炮轰狼穴的图谋被挫败,军队被狼群击溃。拥抱自由意志的父亲最终化身为狼,让残暴的护国公坠入深渊。临死之前,独裁者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为信仰献出了生命。
电影呈现了一个恶有恶报、花团锦簇的圆满结局。但真的如此吗?梅芙母女终究和罗宾父女一起离开了世代居住的树林,在狼群的伴随下寻找新的家园。原来的家园并未被彻底毁坏,而导演让他们离开的安排,暗示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仍十分困难。森林,终究要被人类永不满足的贪欲吞没。
《狼行者》可以是学龄前儿童床头那一摞精致的睡前故事、情侣间倍感温馨的约会插曲、或是一家人好几分钟的谈资。但在童话故事的表象下,我们可以窥见导演汤姆·摩尔真正表达的内容。首先,是人与自然何去何从的思考。
人与自然
20世纪初的英国科幻小说家,科幻小说之父H·G·威尔斯在1918年曾感慨地说:“蒸汽和电气时代到来后,掌管历史的缪斯女神捂着鼻子,闭着眼睛。”这是对工业时代环境破坏的形象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狼行者》一切矛盾的源头,也是影片最直白的寓言。
中世纪历史学家诺曼·康托如此描述砍伐森林对欧洲文明的影响:“5-8世纪,欧洲人在广阔森林的馈赠下建立文明。1250 年之后,他们热衷于砍伐森林、竭泽而渔。以至于到 1500 年,他们已经缺乏取暖和烹饪的木材。由于野生动物种群的灭绝和大幅下降,人们普遍营养不良。到 16 世纪,农民仅靠燃烧软煤和种植土豆和玉米才得以在饥荒和寒冬中苟活。”
早在1272年,英王爱德华一世面对伦敦升起的滚滚黑烟,下达了禁煤令。甚至更早在630年,第一任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就命令部队“不许砍伐树木或放火烧树。”九至十三世纪的阿拉伯自然科学家的作品就涵盖了许多人与自然关系的命题。
影片背景的1650年,虽然距离人与自然全面“开战”的工业革命时代还有一个世纪,但对森林的战争却已经开始了。农业发展造成人口激增,封建领主热衷于修建新的聚居地招募农民定居,新的村镇为政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税源和各类资源。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影片反派的历史原型英国“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会命令城市居民伐林。当然,这段历史还有独特的政治背景,笔者将在本文第三段「历史背景」中叙述。
影片中护国公是一个虔诚至极的人,但虔诚的另一面就是迷信和狂热。护国公的形象糅合了强调秩序和等级的天主教文明,对一切异教极端排斥且热衷付诸暴力。梅芙则是原始狂野的凯尔特形象和爱尔兰魔法传说的化身。护国公所到之处充满了红与黑,象征着血火与暴力。而狼行者就像大自然一样拥有人类无法理解的愈合力量,和人类不可企及的原始能量。
那么导演为何选择狼作为自然力量的象征,而非其他动物?因为狼是除中国外所有古代文明中具备相近象征意义的动物。归于自然、不收驯化的狼在人类祖先的心中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转化为图腾、传说和神话,成为早期人类不可磨灭的自然记忆。
荷兰国宝级巴洛克风格画家鲁本斯的作品:《罗穆路斯和雷姆斯被母狼哺育》
格鲁吉亚人认为狼象征着力量、独立与自由;罗马人以狼为国家的象征;日耳曼人认为狼既代表混乱和破坏,也代表勇敢、忠诚和智慧;游牧部落如达契亚人、蒙古人或突厥人,干脆以狼为祖先。狼本身并无所谓狡猾或贪婪之本性,但狼群捕猎时展现的战术智慧以及对牲畜的威胁,自然在中国这样的农耕民族文化中被引申为凶残恶毒、贪婪,凶邪或忘恩负义。
在人类利用第一次工业革命改造世界之前,原始森林、魔法传说、古灵精怪以及对大自然的最后一丝敬畏都将被逐渐遗忘和抛弃,最终消逝于强调科技和扩张的工业文明烟尘之中。《狼行者》成了唱给自然文明的挽歌,也是人类过度索取最终引火烧身的寓言。
反抗精神
狼行者在入睡时灵魂脱壳而出,化灵为狼,在田野森林中自由游荡的设定直接取材于基尔肯尼镇世代相传的民俗传说。但在电影中,这个设定又导演赋予了“从压抑的现实和潜意识中释放自己对自由的本能热爱,变狼即自由,脱离父权和政权的掌控”这层含义。
一边说“这是为你好”,一边将自由的灵魂关在名为“保护”的牢笼之中
“驯服”是影片中的重要隐线。罗宾对隼的驯服,父权对罗宾的驯服,护国公对父亲、居民和狼的驯服,层叠嵌套,形成了人类社会的重要标志:等级。而导演之所以选择女性为主角,正是因为当时对女性的极端宗教压迫所致,女性处于社会压迫链条的最底层。
导演安排被父权束缚的罗宾和自由自在的梅芙互为镜像,二人是父系社会和母系社会与两种女性生存状态的对比。当罗宾拥抱自由化身为狼时,她就脱离了父亲和社会的掌控,但也沦为了后者“猎杀”的对象。在那个西有猎巫,东有“浸猪笼”的时代,女性的觉醒与独立,哪怕只是拒绝从众,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罗宾知道变狼(自由)的代价,但逼迫自己熬夜的结果很痛苦。这就说明当时的女性想活下去,只能自我阉割,主动被体制化。高高竖起的“贞节烈女”牌坊,何尝不是整个社会对女性剥削的京观?在影片中的刑场部分,罗宾终于击碎了名为“乖女儿”的牢笼,离开父权、宗教和等级压迫的“文明”,选择“野蛮”,选择狼群,选择了自己的内心。
但如果狼行者的设定局限于女权主义,那格局就小了。决战的关键转折是父亲比尔的变化。在目睹森林被毁、罗宾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与狼(自由)和解,从一个被深深体制化的、恐惧失去女儿的父亲,转化为“叛逆”的狼行者。比尔对护国公宣战,也是对后者所代表的殖民淫威、强权压迫、宗教迫害、强硬父权和陈规陋习宣战。
《狼行者》不仅是女权、父权、环保、阶级的寓言。更强调了人类对平等、自由的永恒追求。
导演深埋的最后一个线索,是罗宾父女英格兰人的身份。在爱尔兰,他们是外地人,是殖民者,是不被接受的移民。但他们最终变成了狼行者,也就表明他们接受了爱尔兰文化,同化为这片土地的一份子。要搞懂这一部分隐喻,我们需要回到爱尔兰历史中寻找答案。
历史背景
爱尔兰是欧洲的天涯海角。
在古罗马时代爱尔兰就建立了五大王国,但作为自由奔放的凯尔特-德鲁伊文明,天然与大陆的基督-拉丁文明格格不入。但在5世纪,基督教传入小岛,将凯尔特诸神信仰从城市中驱离。基督教的引入意味着征服的开始,终于在12世纪,陷入内战的爱尔兰诸王被英格兰征服。
影片的100年前,英格兰开始在爱尔兰大规模殖民,爱尔兰人虽奋勇反抗,但还是在1569-1583年的「戴斯蒙德起义」中悲惨失败。英国人为镇压起义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对爱尔兰游击队无可奈何,便在当地施行三光政策,烧毁田地、砍伐森林、杀死动物。曾经富庶的北爱尔兰饿殍遍野,英国人第一次实际控制了这片岛屿。
1641年,爱尔兰人掀起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起义浪潮,反抗英国人的暴政、宗教压迫、经济和文化殖民。不到一年,爱尔兰人就夺回对岛屿的控制权,建立「爱尔兰邦联」,定都基尔肯尼,也就是影片里的城市。次年,因宗教矛盾、资产阶级崛起、王权与议会等矛盾的叠加累积导致「英国内战」爆发。议会派领袖奥利弗·克伦威尔发挥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击败王军,将国王斩首,建立英格兰共和国。
1649年,克伦威尔决定一劳永逸地征服桀骜不驯的爱尔兰。
克伦威尔亲手组建的,以莫里斯体系为基准的近代常备军「新模范军」在爱尔兰所向披靡。但为了震慑起义者,也为报复爱尔兰人的坚决抵抗,克伦威尔放纵部队施行极为残暴的屠杀和破坏。影片故事发生的1650年,克伦威尔刚刚攻陷基尔肯尼,爱尔兰邦联宣告灭亡。死于屠杀、饥荒和瘟疫的爱尔兰人足有60多万,占总人口的40%。
现实中的基尔肯尼城堡也是英国人修建的,是不折不扣的爱尔兰人的牢笼
奥利弗·克伦威尔,这位自诩为“自由”而战、反抗“暴政”的人,却剥夺了爱尔兰人的自由,强加给他们空前绝后的暴政。在之后两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人实现了“爱尔兰人与狗不得入内”。直到1829年,爱尔兰人才获准成为大英帝国的合法政治公民。
在爱尔兰人看来,克伦威尔就是魔鬼,是暴君,是刽子手
而导演刻意弱化影片沉重的历史背景,并非出于遗忘,而是和解。近代「爱尔兰共和军」给两国人民造成的痛苦历历在目,以血换血、以暴制暴的仇恨永无尽头。妥协、和解与合作,才是消弭两大民族千年恩怨、为子孙后代创造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径。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和解也是需要本钱和底线的,否则那不叫和解,而是投降
结语
在人类早已登陆月球,探索宇宙的现在,意识形态、阶级矛盾和地缘斗争仍在撕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肌体,狼行者所隐喻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大同思想仍然十分遥远。虽然爱尔兰国家取得了妥善结局,但天下还有不知多少被“克伦威尔”压榨的“爱尔兰人”;被“猎人”追捕的“恶狼”。
我们能做什么呢?是像基尔肯尼居民一样被动的等待被历史大势裹挟,还是向着黑暗森林踏出勇敢一步,成为摆脱禁锢、拥抱自由的,
狼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