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成功和失败的主旋律剧集作为对照组来看,能发现一个显著的差异
在口碑平淡甚至崩坏的主旋律剧中,观众经常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上帝视角”,比如会过分雕琢时代情绪,刻意放大人物身上的苦难感,试图以某种宏大的基调来统一观众的情感体验。对于创作者而言,或许是完成了自身的某种艺术理想,但从观众视角来看,很容易产生一种后人讲历史的说教感和局限感,难以沉浸其中。
一部优秀的作品,在故事呈现时,应该在叙述层面尽可能地跳出“后人视角”,规避自我感动式的单一基调,不重情绪而重真实、重细节地去呈现故事本身。
比如豆瓣9.2分的《山海情》,虽是一部扶贫剧,但并未落入着重刻画地域贫穷、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欣欣向荣的俗套。
剧集虽是以易地搬迁这一扶贫政策为背景,但主要讲述的是一批移民逃回了涌泉村这件事,村民看到飞沙走石的荒漠条件太艰辛,任村主任好说歹说也不愿动身。这样细微的切入点,在反映当年扶贫工作艰难的同时,也让观众一下子就强烈感受到了在这片贫瘠土地上成长的人,很快就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剧中对贫穷的刻画,也并非是一些影视剧中常用的“村民麻木的精神状态”“泡在苦日子里的愁苦”等表达,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画面来打动观众。在《山海情》中,孩子们走了很远的路,在荒凉的土地上狂奔追赶火车的片段,让许多人笑中带泪,一度被网友“封神”。通过动态的“追火车”情节,不仅体现出了当地的落后、年轻人对呼啸而过的现代文明的向往,也体现出了这群最接近土地的人身上,旺盛、蓬勃的生命力,他们代表着希望。
这部作品之所以被观众认可,并不是因为观众喜欢其中艰苦的环境,从而忆苦思甜。而是被剧中人物精神所打动,不觉得苦与累,不怕艰与险,从看似绝路的条件中,硬生生闯出一条路来的精气神。
所以,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剧集,把笔墨落在角色的真情实感上,让人物落地不悬浮,才是成功的关键。
比如,《日光之城》中,索朗一心想把西藏的土特产推广到全国,社区书记许少杰从山东远赴西藏,投身当地的社区建设,他们之间的故事也表现了藏汉民族之间的友谊。而在拉萨八廓街的嘎吉大院,不同家庭的生活日常,则让观众了解到高原生活的烟火气。
《日光之城》中的索朗
《大海道》中也是把落点放在具体的人物上,通过讲述生长在没落矿区的天才摩托车手林浩和同样热爱摩托的戈壁青年哈里克之间的故事,让他们成为兄弟,也成为赛场上的对手,最终实现梦想。
同时,在谈论起优秀的主旋律作品时,观众常常会提到一个词:浪漫。这里的浪漫并不局限在爱情之中,而常见于信仰、理想的浪漫。
在《山花烂漫时》中,张桂梅校长在女高最难的日子里,带着六位党员老师向着党旗宣誓,并说:“看到剩下的老师里面有六位是党员,我的底气一下子就提上来了。”这一段让许多观众也一起留下了眼泪。
在《山海情》中,村民们把飞沙走石的困地建设成了绿色金滩,让许多观众感慨“理想主义的浪漫”。在《觉醒年代》中,共产主义者们为了信仰不惜用生命来战斗,更是一种用生命和鲜血浇灌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