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吴大羽

钩沉朱光明

窗外下起了滂沱大雨,伴着风声,雨显得更猛烈。打开吴大羽的作品,随手一翻,恰是他的油画《滂沱》(54.5cm×39cm,布面油彩)。真是太应景了。这幅作品约完成于1978年,大气磅礴,很有生命力。

吴大羽是谁?我以前并未特别留意,只知道他是一位画家,至于画了哪些作品,印象不深。直到今年夏天,看到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发现原来自己散步路过的这幢老房子就是吴大羽故居,就在玉泉路林风眠故居后面。从此之后,再次路过这座青砖别墅,心中不禁多了几分敬畏。

回望中国美术学院近百年的校史,画家吴大羽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坛,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出生于江南水乡宜兴,和徐悲鸿、吴冠中是同乡。20世纪20年代,吴大羽的一举一动几乎都受到媒体的关注。他要启程赴法留学,媒体进行了专门报道。1923年167号的《时报图画周刊》写道:“画家吴待君,字有玉……为晨光美术会会员,将于本月二十八日启程至巴黎,学习图画。吴君在国内,已著盛名,此次赴法,必能精益求精,为我国艺术前途作伟大之贡献也。”

晨光美术会是当时上海著名的美术团体,成立于1920年8月16日,以“研究美术,发挥个性”为宗旨,在传播西方艺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达法国后,吴大羽珍惜时间,认真学习。他还积极组织大家探讨绘画,互相切磋,不断提高自己。归国后,他来到杭州国立艺术院任教,开启了新的艺术之旅。

当时的舆论,对吴大羽有很高的期待。1928年2月17日的《中央日报》报道画家吴大羽应聘国立艺术院,称“以吴氏之色彩,而配之以西湖之天然妙景,当可为东方色彩画开一新路径”。笔墨讲究传承,有内涵,会说话,能传递无穷信息。守正创新是艺术之树常青的秘诀。关良画的中国戏曲人物画,是很好的尝试。吴大羽把印象派的方法融合在自己的绘画中,结合东方文化精神,山水、诗歌的东方神韵,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其作品中。吴大羽多才多艺,能画油画、国画、写生,还精通音乐、雕刻、艺术理论,“件件俱精”,思想前卫,把西方的油画和中国的传统绘画技法结合,融会贯通,形成了新的气象。

一位艺术家有名气,自己有名固然重要,而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也很关键。吴冠中名气大,他是吴大羽的学生。吴大羽经常鼓励吴冠中,或指导绘画,或传授艺道,或谈人生哲理,激励学生坚定地走在艺术的道路上。

1947年11月5日夜晚,吴大羽给吴冠中写信,谈到“艺术虽不能全靠意志来完成,而艺术家者,却不能自失其良善心地:由技入的,得和道会,由道入的,得和技合”,“要能经纬美善,熔冶人我,放乎时空,归乎毫末”。吴大羽的这番话,恰是教吴冠中要立大志,由技进道,将技与道相融合,正是一代宗师的风范。吴冠中没有辜负老师的期待,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极为有影响力的画家。

赵无极给吴大羽写信,附上“画影”,这令作为老师的吴大羽很感动,“如对故旧,倍觉慰佩”。对于赵无极准备去法国留学,吴大羽对其寄予厚望,“你智慧足胜一切,此去欧洲,可取镜他山,反观东方,将厌东方文化的萎颓暗淡,重树新帜,以免青年血液的长遭暗渗”。吴大羽复信的日期是1946年6月9日,此时吴大羽身体抱恙,“便血兼旬”,接到学生信件的时候,正在病中,复信之际,刚能起坐。看到远方来信,老师倍感欣慰。

吴大羽在信中谈美,别有风味。比如,他在1941年写给吴冠中、朱德群的信中说,“美在天上,有如云朵,落人心目,一经剪裁,著根成艺”,“画道万千,如自然万象之杂,如各人心目之异,无待乎同归”,“教育可以发人明慧,可以致人于愚昧”。多美的句子,多好的语言,作为学生,怎不会感受到美呢?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学生是幸福的,老师是有成就的。

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这是三位在吴大羽信件中经常出现的名字。三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了一代名家,相信吴大羽内心会感到欣慰的。

现在是晴空万里,而我常想起那天的大雨,想起《滂沱》。吴大羽的绘画,色彩复杂鲜丽,画面清新自然,笔触轻快流利,一如他的个性。我从事文化工作,经常路过艺术家的故居,这像是一种重逢,也像是收获了一种无声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