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为明:翰墨情怀 感恩故土
人物名片
刘为明,1961年生于临安,祖籍青田,刘伯温第二十二代孙。现为杭州市文史馆特聘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杭州书法院秘书长,杭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西泠印社社友会会员,中国琴行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省音协琴行协会会长,杭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天目琴行董事长。
杭州日报讯 在杭州市临安区博物馆,一场别开生面的书法作品展“天目情怀——刘为明书法作品展”正在展出。
刘为明,这位与书法和音乐结下不解之缘的艺术家,以80余件书法作品,向家乡父老深情汇报,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上诚挚祝福。
展览现场,刘为明与记者分享了自己与书法结缘的心得以及此次办展的感触。
以书法回馈家乡
深情厚谊诉衷肠
自幼,刘为明便对书法和音乐怀揣着浓厚的兴趣。那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如同生命的一部分,不可分割。年轻时,他选择了音乐作为自己的大学专业,而书法则成了他闲暇时的伴侣。毕业后,他创办了天目琴行,走上了从商之路。创业的艰辛让他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事业中,但即便如此,他依然会在忙碌之余,拾起毛笔练上几笔,以书法来清净心灵。
谈起真正与书法结缘,刘为明说是10年前的一个决定。他从岗位上退下后,决定重拾毛笔,潜心研习书法。他拜书法家宋涛为师,规规矩矩地临摹古代经典,在一笔一画中汲取先贤精髓。创作过程中,他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时常向蒋北耿、俞建华等老师请教。
展出的展品,凝聚着刘为明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与向往,也展现出他对家乡的热爱与感恩之情。展出作品中,60%以上是历代诗人写临安(今杭州)的诗篇,涵盖了临安钱王祠、天目山、昌化等地的风光与人文。他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将这些诗篇呈现给观众,既是对家乡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回馈。
去年元旦前后,刘为明在杭师大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个人展览。时隔一年,他再次携全新作品回到家乡办展,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书法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感受家乡的魅力。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回报家乡对他的养育之恩。
书体齐全亮点颇多
谱一曲书法与音乐的“大合唱”
展览现场,观众无不被刘为明的书法作品所吸引。此次展览的作品在书体上呈现出了极大的丰富性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隶书作品,如“唐·徐凝《云封庵》”与“宋·苏轼《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风格古朴典雅,用笔沉稳有力,展现出隶书特有的庄重与韵味。每一笔都透露出刘为明对古隶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人的文化气息。而行书作品,如“明代诗人刘基、刘璟长卷诗五首”,则风格流畅自然,用笔灵动飘逸,既有古人的遗风,又不失现代的气息。刘为明在行书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理解,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与感染力。展出作品以隶书为主,行书为辅,同时涉足篆书、楷书、草书等多种书体,甚至还包括了现代书法。这种多元化的书体呈现,不仅展示了刘为明在书法领域的广泛涉猎和深厚功底,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
西泠印社理事、杭州书法院院长宋涛认为,刘为明于书道孜孜不倦,苦练十载,收获颇丰。观其作品,刚健有力,无不凝聚着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与向往。这不仅是其艺术的展现,更是他对故乡深沉情感的抒发。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何涤非表示,书法不仅是技艺,更是生命体验与情感表达。刘为明从小热爱书法,退休后更加投入。展览中竟有如此多书体展示,且围绕家乡主题。在这些书法作品中,足可见刘为明的用情、用心。
除了书体的多样性,刘为明还将音乐中的“合唱”元素融入到了展览中。他邀请了宋涛、杨西湖、夏一鹏等艺术家作为嘉宾参展,共同在一张宣纸上创作作品。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书法与音乐的内在联系,感受两者之间的和谐之美。
怀揣内心热爱
在艺术路上不断深耕探索
刘为明深知,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地追求与探索,才能有所进步。他说,“书法之路,永无止境。无论走到哪里、学到什么程度,都还有更多的知识和技巧等待我去发现和掌握。”因此,他将书法作为自己人生一辈子的追求和生活的一部分,不断去追寻和探索。“艺术不是靠职业造就的,而是靠内心的一种萌动和热爱。只有真正热爱艺术、有天赋并且勤奋努力的人,才能在艺术领域深耕前行。”刘为明说。
目前,刘为明还担任杭师大书法专业硕士生导师、客座教授,为更多的学生传授书法知识和技巧。他希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书法人才,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为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书法的魅力与人生的追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展览,让更多人了解书法、热爱书法,并将这份热爱转化为追求艺术的动力和勇气。
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怀揣着对书法和音乐的热爱,不断前行,在艺术的道路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