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回顾历史共话未来

昨天,北京人艺老领导、老艺术家、演职人员代表和戏剧评论家代表等齐聚一堂,在曹禺剧场召开建院70周年座谈会。会上特别表达了对蓝天野等已故前辈艺术家的缅怀,并为80岁以上离退休人员代表郭启宏、吕中颁发了荣誉纪念牌,感谢老一辈人艺人为剧院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座谈会上播放了建院70周年宣传片《构筑殿堂》,浓缩展现了剧院走过的70年历程和值得铭记的历史瞬间。院长任鸣表示,北京人艺站在70年的历史节点上,要为观众、为时代奉献更多的舞台精品,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艺术名家,使人艺真正成为人民的剧院、艺术的殿堂。

98岁高龄的老艺术家郑榕通过视频发来了对剧院的祝福。“1952年,北京人艺正式成立了,我有幸参加其中。70年过去了,曾经的往事还历历在目。这座剧院不光是一座剧院,更像是一个大家庭,我就是在这里长大的,在这里学习生活,一砖一瓦都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今天,让我们一起,共同祝贺北京人艺生日快乐!”97岁高龄的吕齐老师也在视频中祝福北京人艺永远辉煌、永远进步。

接下来,人艺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代表郭启宏、吕中、濮存昕、冯远征、于震,戏剧评论家代表宋宝珍、解玺璋,北京人艺原院长张和平,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宁等先后发言,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北京人艺70年的祝福。

著名剧作家郭启宏已年过八旬,他回忆,自己在80年代被分配到了北京人艺。“那时候大学生想法比较简单,这辈子就是择一业终一生。北京人艺是我年轻时崇拜的地方,是艺术的殿堂。如果说有一些成就的话,我一生的最大成就都是在人艺完成的。”在他看来,建院初期提出的建设学者型剧院的目标,是成就北京人艺风格的根本。

“我特别激动,在人艺70岁的时候,我又回家了。”82岁的老艺术家吕中满头银发、精神矍铄,但一说到人艺,她的声音马上就哽咽了。“我是1973年来的,那时候就住在首都剧场四楼,和所有老艺术家们像家人一样,生活在一起,研究剧本在一起,演出在一起,我们这一代人对北京人艺的感触是从身教开始的,在排戏过程中,老同志们手把手地教我们。一部《雷雨》就排了将近八个月。”在表演事业上追求了一辈子,吕中最大的感悟是:“要热爱心中的艺术,不要热爱艺术当中的自己。”她说,如何对待名和利,老艺术家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今年回家看到剧院的年轻同志,就知道人艺会永远发展下去,人艺精神永不灭。”

前一晚,濮存昕刚刚参加了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演出,他发言时仍有点激动。“我今年虚岁70了,我把一辈子交在这里了。”在他看来,北京人艺有“三宝”,剧场、作品和人才队伍。“去年北京人艺新剧场落成了,就像做梦一样,这是十年来北京人艺最大的变化。”老一辈艺术家听到人艺新的发展蓝图,都激动不已。

“我,包括我们这一代人艺演员,是在剧院的庇护和包容下成长起来的。”冯远征感慨道,“最初,我们曾是寻路人,凭借年轻人一腔热情追逐梦想,是北京人艺向我们敞开了大门。后来,我们成为赶路人,在于是之、郑榕、蓝天野、吕齐等老一辈艺术家言传身教下学做人、学表演,努力接过他们的衣钵,把《茶馆》《蔡文姬》等经典作品传承下来,把北京人艺‘戏比天大’的精神发扬光大。现在,我们要当引路人,用新排《日出》《雷雨》《原野》等剧目,传承经典底蕴,焕发创新光彩。”他想对青年演员们说:“人艺的舞台比你们想象得更宽广,我们这一代人将扶你们上马,如同老艺术家对我们一样!”

于震是2001年进入北京人艺的,他笑称,自己在剧院这么多年,一直受批评,“但这批评让我觉得踏实”。在人艺,他看到了前辈艺术家对舞台的热爱和执着,也深深地意识到:“观众认可的是我们在舞台上塑造的形象,而绝非演员本人。演员就是老百姓,表演是一种职业,而明星是以个人魅力得到粉丝的追捧,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当,有本质区别。”作为青年演员代表,他表示,要努力成为一名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

北京人艺70岁生日对老院长张和平来说是个大日子,他特意穿了件红衣服出席座谈会。会上,他拿出了自己珍藏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他2007年就任人艺院长和2014年离任时的发言稿。“当时的心情和现在的心情出奇地相似。”他说,“感谢命运和组织的安排,我有了一个到北京人艺工作的机会,作为一个学话剧表演出身的人,有了一个圆梦的机会。感谢二字一直铭记在我心中。”(记者 李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