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为索引,打开中秋节俗之旅

位列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佳节早已是中华儿女生活日历中最重要、最熟悉的节庆之一。但中秋节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关于中秋,仍有不少知识有待大众了解。中秋小长假期间,大型文化系列节目《古韵新声》如期而至,以文物为索引,与观众共赴中秋节俗之旅。

《古韵新声》中秋节目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节目以数十件与中秋关系紧密的珍贵文物为线索,采用“文物展演+文化访谈+古风乐舞”相结合的呈现形式,溯源中秋佳节的来龙去脉,讲述历史悠久的文化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人文底蕴,传承中华文明的千年精神文脉。

以文物为媒感受历史溯源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这是植根于我们心底的中秋情愫与期盼。节目由中秋节的起源开始,引领观众沉浸式感受历史,重新阅读古代社会生活画卷,更深刻地了解中秋赏月节俗背后的意涵。

节目中,跟随文博领域学者专家们的解读,人们一同翻开尘封的文物古籍,走近中秋佳节的滥觞。透过古籍,观众得知中秋最早记载于西周《周礼·春官》,有着“春祈秋报”的美好寓意,当时便有“中秋夜迎寒”的祭祀活动。西汉透雕双龙高钮谷纹白玉璧上雕刻的谷纹元素诉说着彼时人们渴望丰收、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印证了另一个关于中秋源头“仲秋报谢”传统的意义。随着历史演进,直到唐代,中秋才作为一个节日逐渐形成,日期定在农历八月十五。

文物古籍虽无声,留存的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情感流转。以月亮为例,太多文物古籍都能佐证月亮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西汉戴德《大戴礼记补注》嘉庆五年刻本中记载了中国古代有“朝日夕月”的传统,即在春分的早晨要祭日,秋分的傍晚要祭月。跟随节目镜头步入历史时空,观众在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上,看到了非常直观的月中玉兔和蟾蜍;在唐代月宫婵娟纹铜镜上,看到了丰富的月亮元素;在明代金环镶宝石玉兔捣药耳坠上,玉兔捣药的经典形象活灵活现……

以文艺为钥匙解锁传统节俗

古籍《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中秋之夜的热闹盛况:“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夜市人马杂沓,至于天明。”从李白、苏东坡到(传)南宋马远的《月下把杯图》、明代青花瑶台赏月图瓷锺等,历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他们所处年代中秋饮酒赏月的图景。

事实上,中华民族的中秋传统节俗远不止对酒当歌。《古韵新声》中秋节目以精心编排的文艺节目为钥匙,解锁与众不同的中秋节俗。歌曲《鹧鸪天·桂花》以八月十五桂花香为主题,呈现出“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的诗意图景,呼应了八月中秋桂子从月宫飘落的梦幻感觉。群舞《拜月》再现了古代女子中秋拜月的热闹与虔诚,体现了古人对拜月的重视。歌曲《千灯愿》带观众走进中秋灯会,营造出温馨浪漫的节日氛围,衬托了皎洁月色的静谧美好。歌曲《彩云追月》复刻中秋追月节俗,予人花好月圆亲朋欢庆的惬意感。歌曲《望江观潮》把观众带到钱塘江秋潮那奋勇奔腾、一泻千里的壮阔现场。歌曲《关山月》寄托着亲人的无限相思、尺牍情深,诉说了离乡人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歌曲《天涯共此时》则表达出虽不能团聚,却能共赏一轮天涯明月的豁达乐观。

通过节目,观众进一步了解了“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是充满思乡之情的中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充满对丰年想象的中秋……正如节目嘉宾所说,无论赏月拜月、抑或宴饮观灯,无论家人团聚、还是独在异乡,节俗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要有对生活抱有美好期盼与向往的拼劲,更要有对月吟诗、把酒当歌的潇洒恣意。

在古今对话中启迪今天的年轻人

一个佳节,一轮明月。从远古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浪漫幻想,到近代赏月拜月、举杯邀月的敬畏与坚守,再到如今梦想照进现实的“嫦娥”“玉兔”与宇宙对话成为日常,中华民族对于月亮的想象从未止步。随着不断把祖先的浪漫和今人的探索带向宇宙更深更远处,主动求索传统文化、从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里得到启迪,已然是当代年轻人的风尚。

作为大众文艺,《古韵新声》便以电视节目的形式营造古今对话的氛围,通过多元方式放大观众的主动性,激发观看过程中的积极性与参与感。感受文艺节目带来的美的享受同时,让观众对节俗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纵深的理解与记忆,在认知层面满足了观众的文化需求,更在精神层面上与公众产生情感交互、文化认同,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记者 王彦)

热门相关:和女友的情事   极品仙医在都市   傅爷怀里的假千金真绝了   福慧双全   绝色符师:龙皇的狂傲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