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艺术片吸引观众,靠什么?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董铭】由新锐导演魏书钧执导、朱一龙主演,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电影《河边的错误》将于21日上映。作为曾入围今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并在不久前的平遥电影节上被评为费穆荣誉最佳影片的艺术电影,该片已然有了“破圈”迹象,截至19日,《河边的错误》预售票房已突破1000万元人民币。如何让艺术电影更加吸引观众,同时让更多观众主动接触艺术电影,尝试了解、理解导演风格化的表达形式,也是如今国产艺术片创作者和传播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荒诞现实主义”风格
《河边的错误》改编自余华早期作品,讲述了刑警队长马哲(朱一龙饰演)陷入吊诡的凶杀案中,难以分辨真相和幻觉。影片延续原著“荒诞现实主义”风格,同时又融入导演魏书钧的美学追求和对电影元素的解构。《河边的错误》虽说是罪案题材,但并不追求侦破过程,而是通过梦境般的场景探究人物内心世界,就连余华本人也好奇自己的文字会如何呈现在银幕上。
为了准确还原小说创作时的上世纪90年代背景,《河边的错误》采用如今罕见的16毫米胶片拍摄,营造出粗粝朦胧的复古质感。影片5月在戛纳首映时,就收获国际媒体和影评人肯定:“中国式的黑色电影”“视觉效果难以名状的惊悚之作”。新科金鸡影帝朱一龙在暑期档主演惊悚题材《消失的她》斩获35亿元票房,此次在《河边的错误》中再度挑战另一种风格的罪案观察,他在平遥参加影片首映活动时曾透露自己对于马哲这个角色的体验和思考,其真诚表达和豁达心态也为该片创造传播热点。
入围戛纳、余华原著、朱一龙的人气再加上缺乏强力竞争者的档期,这些都有利于《河边的错误》在10月下旬创造票房佳绩。据猫眼专业版统计,《河边的错误》超千万元的预售票房已远超导演魏书钧9月上映的另一部作品《永安镇故事集》(319万元),1亿至2.3亿元的预测票房已远超常见的艺术电影体量。
目前影片的宣发除了利用电影节热度,以及余华和朱一龙参加首映和路演以及幕后花絮,还主打“90年代”的质感,发布各种基于16毫米胶片的时代背景预告片,试图通过情怀吸引观众。同时结合男主角在侦破过程中近似“发疯”的精神状态,在社交媒体上主打“故事没有答案,不如一起发疯”的热梗,试图引发观众共鸣,打消他们对于艺术片的疑虑。
票房失败并不少见
同样是艺术片,有的作品因为浓厚的作者表达显得“曲高和寡”,而有的则因为含有喜剧、科幻和犯罪类型片的商业化元素,显得更接地气,降低普通观众的观影门槛。例如目前为止今年票房最好的艺术片《宇宙探索俱乐部》,虽然没有大牌明星出演,剧情也颇为荒诞,但凭借科幻+喜剧的亲民元素,获得6704万元票房和8.0的豆瓣高分。
相比之下,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奖的《不虚此行》,虽由胡歌、吴磊担任主演,但节奏缓慢的“写悼词”情节依然未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再加上宣传上较为模糊,还出现胡歌“求票房”的争议,最终票房仅2734万元。同样的尴尬场面也发生在《燃冬》身上,周冬雨、刘昊然和屈楚萧等人没能呈现观众期望的爱情故事,暧昧的三角关系和非戏剧化的情节发展反遭诟病。最终,2607万元的票房还不如同样由周冬雨主演,但具有犯罪片元素和现实题材背景的《鹦鹉杀》(3919万元)。
由此可见,艺术片的艺术性越高、导演风格越突出,其宣传和发行上的挑战就越大,像《兰心大剧院》这样由娄烨执导、巩俐主演的高分作品,国内票房也只有2170万元。多年来,成功破圈的国产艺术片屈指可数,《百鸟朝凤》那样“跪求票房”的偏激手段,如今似乎也没了效果,《永安镇故事集》(319万元)、《脐带》(169万元)、《野蛮人入侵》(99万元)和《流水落花》(27万元)这样的失败案例屡见不鲜。
从营销角度来看,《地球最后的夜晚》虽然借助“跨年”噱头斩获2.8亿元票房,但也因为艺术底色和商业宣传方向落差太大,遭遇不少差评和质疑。而国内的《冈仁波齐》(1亿元)《二十二》(1.7亿元),以及国外的《何以为家》(3.7亿元)《小偷家族》(9675万元)等艺术片获得高票房,吸引观众“自来水”和媒体的主动推荐的背后,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曲高和寡是常态
事实上,纵观世界影坛,许多经典艺术电影的创作目的和形式本就不是商业导向,曲高和寡才是常态。一些在戛纳、威尼斯和柏林电影节获得大奖的作品,登陆院线后的票房也只有数百万欧元,但由于本身制作成本不高,再加上各种电影基金的补助、网络版权和影碟收入,创作者和投资方基本能保证不蚀本。
艺术片通常没有资金进行大规模发行或商业宣传活动,往往只是发布带有影展入围标识的海报,以及主创参加首映、影展交流活动或接受采访等传统方式。像今年国内上映的《记忆》,纵然有奥斯卡影后蒂尔达·斯文顿主演,金棕榈导演阿彼察邦执导,中国票房也只有254万元,全球票房仅94万美元。
正如侯孝贤所秉承的“背对观众拍电影”理念,对于艺术片导演来说,与其放弃理念迎合市场,保持初心显得更为可贵。而打造一部杰作,留下对世界和人性的影像思考,是很多电影大师毕生追求的目标。因此,艺术电影作为导演个人追求的体现,或许无需太过在意票房高低,在获得专业奖项肯定的同时,有公平的放映机会,让更多观众观看已是成功。真正的杰作自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世界电影史留下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