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跑腿角逐战,但盈利依然艰难
作者|张宇
编辑|杨博丞
随着外卖行业的强势崛起和“万物到家”时代的到来,使得以跑腿为服务形式的即时配送行业应运而生。目前,以UU跑腿、闪送、顺丰同城为首的一批即时配送平台正各显神通,加速瓜分着这块巨大的“蛋糕”。
所谓跑腿,即针对某一件需要解决或者完成的事情,当事者不愿意或者没时间、精力去做,继而将此事托付给另一方去解决或完成的新兴业务形态,跑腿服务主要包括外卖、同城取送物品、同城代买和帮办事等等。
跑腿的崛起虽然兴于外卖行业,但伴随着服务商履约能力的提升及消费升级,用户线上消费需求已从单一的外卖场景拓至至同城范围内更多元化的商业场景,品类也从餐食饮品拓至生鲜果蔬、粮油米面、3C数码等。
在应用场景逐渐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之下,用户对于跑腿服务的依赖度进一步提升。根据艾瑞消费者调研数据,近25%的消费者每月使用即配服务达10次以上,而每月至少使用一次即配服务的消费者已超90%。
尽管跑腿火热,可摆在众多即时配送平台面前的事实却不太乐观,盈利艰难早已成为“魔咒”,在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如何抓住机遇扭亏为盈将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跑腿行业前景可期
即时配送行业的发展速度极快。根据艾媒咨询的报告,随着消费者对即时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跑腿服务渗透率进一步提升,中国跑腿经济的发展空间有望逐步扩大,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664亿元,2018至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75.4%,想象空间十分巨大。
此外,艾瑞咨询在《2023年中国跑腿经济市场洞察报告》中预测,2026年即时配送服务行业订单规模将达到957.8亿单。中国新电商大会上发布的《2023本地即时电商发展报告》指出,预计到2030年即时配送行业的订单规模预计会超过2000亿件,赶上快递行业的业务量级。
跑腿行业是一个优质行业。在消费人群方面,80后、90后使用跑腿服务的频率较高,已然成为跑腿服务的主力军。艾媒咨询的调研数据显示,26-30岁和31-40岁用户使用跑腿服务频率较高,集中在每月使用1-4次和5-10次,合计占比超过七成;各年龄段中均有小部分用户使用频率在每月10次以上,这些有高频需求的用户多为具有同城发货需求的个体经营者。
与此同时,一些跑腿平台也得到了资本的青睐。比如,天眼查数据显示,闪送共获得了11轮融资,已披露交易金额的轮次融资超过3.5亿美元,投资方阵容包括顺为资本、千山资本、经纬创投、五岳资本等;UU跑腿共获得了6轮融资,其中5轮融资披露了交易金额,合计超过5亿元;达达在登陆资本市场之前,也经历了8轮融资,已披露金额的轮次融资超过10亿美元,并且后续又获得了京东集团8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另外,顺丰同城作为顺丰旗下的即时配送服务平台,也在2021年12月登陆了港交所。
在此之前,跑腿平台一直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比如达达在2020年6月登陆纳斯达克,其在2019年的净亏损为16.70亿元,2020年的净亏损为17.05亿元。同一时期,顺丰同城的净亏损分别为4.70亿元和7.58亿元。
但随着新零售、外卖行业的发展以及场景拓展、消费需求趋向多元化和便捷化,跑腿平台也迎来了一波快速发展期,最显而易见的是跑腿平台开始由亏转盈。
以达达和顺丰同城为例,2023今年第二季度,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下,达达的净利润为840万元,实现了上市后的首次整体盈利。与此同时,顺丰同城也实现了首次扭亏为盈,2023年上半年,顺分同城的净利润为3030万元,现金流也同步转正。
近年来,包括抖音、快手、微信、拼多多等都纷纷入局本地生活领域,开启了到家、到店等相关业务,而线下的中小型商家、大型商超等也试图在本地生活业务中寻找到更好的模式和商机。即时配送作为本地生活中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目前来看,跑腿正成长为一条高增长赛道。
跑腿平台龙争虎斗
跑腿服务是发展趋势,用户的消费习惯正加速养成。伴随数字经济发展,即时配送对于用户来说逐渐成为刚需,并渗透到用户生活的各个方面。
面对千亿级的“蛋糕”,没有企业不会心动,因而各大玩家蜂拥而至、大显身手。目前,跑腿赛道共盘踞着三类玩家。
一是外卖平台,以美团外卖、饿了么为代表,最初即时配送的业务量主要来自外卖,占比高达六成,但随着用户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外卖平台也走上开放之路,为商家提供一揽子跑腿解决方案,将业务范围从外卖扩展至水果生鲜、药品、日用品等;二是原生玩家,比如达达、闪送、UU跑腿等,尽管原生玩家并不占优势,但其抓住了新零售的风口,弄主要围绕的服务品质和时效进行提升;三是快递、物流平台,以顺丰同城和货拉拉为代表,归根结底,跑腿也是一门物流生意,顺丰同城和货拉拉拥有同城/跨城物流配送经验与相对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入局其中,不仅可以为构建物流生态圈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还可以打造第二条增长曲线。
除此之外,跑腿赛道还有一些新的搅局者,比如滴滴推出了跑腿业务,曹操出行上线“曹操帮忙”,哈啰出行内测“哈啰快送”业务等等。
整体而言,目前跑腿行业形成了以美团、饿了么、达达三足鼎立的局面,行业的头部效应日益加剧,对于第二梯队的玩家而言,生存局面越发艰难。
不过,随着一、二线城市的需求饱和,下沉市场逐渐成为跑腿平台的必争之地。以顺丰同城为例,根据财报,针对下沉市场的拓展已成为顺丰同城的一大亮点,2022年,顺丰同城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收入同比增长36.5%至22.9亿元。下沉市场的潜力有目共睹,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目前在三线以下城市,线上消费的渗透率较低,多渠道线上消费仍待开拓,这也正是需要跑腿平台加速覆盖的空白市场。
人力成本仍是难题
跑腿服务实际上是一种围绕骑手而展开的服务,这就意味着人力成本是整个跑腿行业成本的大头,而过高的人力成本蚕食了跑腿平台的利润空间。
2019年至2022年,顺丰同城的总营收分别为21.07亿元、48.43亿元、81.74亿元和102.65亿元,实现了高速增长。与此同时,顺丰同城的净亏损也在高速增长,分别为4.70亿元、7.58亿元、8.99亿元和2.87亿元。
高企的人力成本是顺丰同城难以挣脱亏损泥潭的主要原因,2019年至2022年,顺丰同城的劳务外包成本分别为21.11亿元、48.60亿元、79.18亿元和96.34亿元,占总营业成本的比例分别为86.41%、96.58%、98.01%和97.79%。
换言之,在抛除研发、运营和市场推广费用后,顺丰同城的营收仅仅只能覆盖人力成本,即便是美团,2022年的配送成本也高达801.9亿元,占总营业成本比例为61%。更为关键的是,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人力成本却始终无法降低。
目前而言,如果想降低人力成本,只能通过无人配送车的方式来取代人力。由于无人配送车全年24小时不间断运转,也无须提供座位、休息场所等,其递送时间可从几天缩短几个小时。假设一个快递员一天所送的快递量为每日100单,那么在理想情况下,一辆无人配送车可以替代两名以上的快递员。
以美团为例,截至2022年,美团无人配送车已累计为用户配送超277万单;无人机已累计完成超12万单配送任务,其中2022年完成超10万单。
事实上,不只是美团,达达快送于2021年7月上线达达无人配送开放平台,携手京东物流、白犀牛共同打造在商超即时消费场景下的无人配送生态,并已在七鲜超市、永辉超市、山姆会员商店等商超门店的真实场景中实现常态化应用,截至2022年3月,达达无人配送开放平台已累计支持配送超过3万个商超配送订单。此外,顺丰同城也于2022年5月在深圳推出无人机急送服务,进一步提升末端配送能力和布局智慧配送网络,提高配送时效。
可以预见,随着顺丰同城和达达陆续实现盈利,算是给跑腿行业注射了一针强心剂,接下来,围绕即时配送展开的市场争夺战将日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