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自动驾驶:2025年无人车将量产接入滴滴网络
撰文 | 李信马
题图 | 滴滴自动驾驶
久违了!滴滴!
沉寂近两年后,昨日在上海,滴滴自动驾驶举办开放日活动,发布了首个自动驾驶自动运维中心,以及首款未来服务概念车 DiDi Neuron,同时还公布了在技术、硬件、量产以及新业务探索方面的进展。
自2021年7月,滴滴App被下架后,这家出行领域的互联网巨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外界对其的讨论也多停留在其是否能保住原有网约车市场的份额上,而忽视了另一件事——滴滴原本是中国最有可能实现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的科技公司之一。
早在2016年,滴滴出行便开始投资自动驾驶。
在活动上,滴滴出行CTO兼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回忆,2016年,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跟全球自动驾驶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企业家,还有工程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形成了两个关键的认知:
- 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大概需要十年的时间,也就是会在2026年逐步进入到人们的生活。
- 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进入人们生活的最优路径,就是进入像滴滴这样的出行网络中,这是自动驾驶技术在冷启动阶段最好的商业化土壤。
图片来源:滴滴自动驾驶
在2021年,滴滴在提交的招股书中将自动驾驶列为四个核心战略板块之一,网约车业务是滴滴的第一曲线,自动驾驶和未来可能实现的Robotaxi就是滴滴的第二曲线,甚至也很可能是城市出行的最终答案——除非未来地面交通被飞行器取代,或者人类发明了短距离空间穿越。
当时,滴滴自动驾驶运营着一支无人驾驶汽车组成的车队,并且与多家汽车制造商合作测试滴滴的无人驾驶软硬件,也取得了北京、上海等地的自动驾驶公开道路测试牌照。而它在网约车市场的领先地位,带来的海量规模化场景,以及顺畅向Robotaxi转型的商业基础,更是让其在智能驾驶赛道上具备极大的竞争优势。
不过之后滴滴几乎不再对外曝光其业务,直至本次公开日,才让外界得以一窥其最新进展,并发现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刻,滴滴也没有放弃Robotaxi的梦想。
据张博宣布,目前滴滴自动驾驶已经掌握了包括感知、预测、决策控制、大规模访问系统、大规模机器学习平台等L4自动驾驶的全栈核心技术,实现了自主可控,目前正在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在软件、硬件、服务、运营等方面深度集成,推出下一代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目前,在广州和上海的滴滴自动驾驶示范运营区域,已经可以体验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
1、新车、新硬件
开放日上,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概念车 DiDi Neuron。
图片来源:滴滴自动驾驶
据滴滴自动驾驶COO孟醒介绍,名字的灵感来自电影《阿凡达》中可以连接族人意识的巨树,其拱桥型的车身,完全不同于当前流线型的设计风格,因为这款车,是基于滴滴自动驾驶对未来网约车出行场景的思考而设计的。换句话说是“完全为乘客打造的出行工具”。
硬件方面,全车设置了21个相机、14个雷达,并采取了模块化、易插拔的结构设计。在空间上,Neuron取消了驾驶位,在车辆总长度不变的前提下,内部空间提升50%,腿部空间提升86%。功能方面,添加了一条车内机械臂,来提供提行李、递水、叫醒等服务。
车内还搭载了大屏交互系统,设计了会议、游戏、影音、街景介绍、氛围选择等模式,车外用智能交互五联屏代替了传统车灯,能更为直观显示车辆转弯、到达、充电等状态。此外,顶翼门+侧滑门的设计,在提升开关门安全性的同时,也增加上下车舒适度。
除了概念车,当天滴滴还发布了两款自动驾驶核心硬件——“北曜Beta”激光雷达和三域融合计算平台“Orca虎鲸”。
图片来源:滴滴自动驾驶
北曜Beta,是国内首个2K图像级高精度激光雷达,拥有每秒300万高点频、超512线、横向120°及纵向25.6°的超大视场角等性能特点。此外,北曜Beta增加了可调节分辨率功能,支持常规模式、视场角聚焦高清、局部高清、全局高清等四种模式,不仅200m外感知轮胎等低反射率物体清晰的轮廓,还可以根据场景需求自适应地调节局部区域或全局的分辨率,提升激光雷达在不同环境下的感知效果。
Orca虎鲸将智能驾驶域、智能座舱域和网联域三域融集成至一体,相比于上一代,成本下降88%,整车空间体积减少74%,核心元器件数量减少了61%,线束数量减小了33%。
在现场孟醒宣布,滴滴自动驾驶正在与新能源整车企业在Robotaxi产品定义、车型平台选择及座舱与智驾系统开发等方面合作,预计首款车型将于2025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网络,实现全天候、规模化的混合派单。
2、新场景、新功能
其实早在2020年6月27号,滴滴自动驾驶的产品就曾通过央视对外直播。至昨日,滴滴自动驾驶经历了1020天的发展,团队成员数翻倍增长到近一千人,车升级一代,但算法迭代了无数代。
比起概念车,更能体现滴滴自动驾驶价值的,是其基于自身网约车运营的丰富经验,对新场景和新功能的开发。毕竟通向Robotaxi的未来,仅仅有一辆车可不够,而是需要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
“我们挖掘出来的用户需求里呼声最高的,是希望区域再大一点。”孟醒说。
目前自动驾驶服务,基本上是在有限区域内,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显然是不方便的,但扩充区域时,又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举个例子,比如在广州,下午大概四点多钟,某个学校附近停了大量家长的车,把直行的道路给堵住了,所以我们的车被挤到了左转道,要回到直行道的同时,还要注意穿行的摩托车、自行车。”孟醒表示,类似的复杂场景还有很多,可以说是自动驾驶的“深水区”,为此,他们推出了“城市泛化引擎”,通过搭载了一系列作用于感知、预测、规划决策等多个技术模块的前沿技术方法,让自动驾驶车辆解锁更多复杂城市场景。
其次呼声最高的需求,是希望自动驾驶的车辆,也能像出租车一样随叫随停,而非要站点停靠。
过去一年,滴滴自动驾驶在这个场景不断打磨,推出了无限泊车,无限泊车是把整个路,全路段全部变成站点,自动驾驶车可以根据路的情况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安全的地方,找到泊入的地方就可以停进去。
图片来源:现场拍摄
此外,在今年年初,滴滴自动驾驶在国内率先推出了24小时无间断自动驾驶服务。不难看出,这些新场景和新功能的出现,都是朝着Robotaxi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方向在演进,据了解,目前滴滴自动驾驶的送驾里程、送驾时长、每小时单量等体验和效率指标都在持续向网约车靠近。
图片来源:滴滴自动驾驶
滴滴自动驾驶还打造了首个自动驾驶自动运维中心——慧桔港,能自动化满足车辆在运营过程中的需求,自动出车、接单、回港,由机器人对车辆进行冲洗、充电、检测、维修、保养,停放等,全流程自动化率已达90%。
此外,滴滴自动驾驶还宣布,已经将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解决方案拓展至干线物流货运领域,滴滴自动驾驶创新业务——滴滴自动驾驶货运KargoBot正式亮相。据滴滴自动驾驶创新业务负责人韦峻青介绍,KargoBot自2021年开始持续推进干线货运的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和针对大宗商品的商业化运营,目前拥有超过100台自动驾驶卡车,已在天津和内蒙之间开始了常态化的试运营,截至今年3月,KargoBot累计物流收入已经突破了1亿元。
可以看到,从城市出行,到城市间货运,还有后端的车辆服务,整个庞大的产业也许已经到了智能技术厚积薄发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