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三张金名片 带火四季游
春赏花、夏避暑、秋骑行、冬冰雪,对于广大市民、游客来讲,广袤京郊里,像这样四季宜游的首选地就是延庆。
数据显示,从2023年元旦、春节、“五一”、端午、“十一”到2024年元旦、春节,延庆乡村游接待量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七连冠”。特别是前不久的龙年春节,延庆区共接待游客132万人次,是2019年春节的1.7倍,实现了淡季不淡。
2019年以来,延庆相继举办世园会、冬奥会,古老长城不断推出新玩法,长城、冬奥、世园三张金名片越擦越亮,带动延庆四季游越游越旺。
冬奥世园释放红利
“乡村游‘七连冠’,体现了2022年冬奥会、2019年世园会两大盛会筹办举办的整体红利释放。”延庆区文旅局副局长刘满利说。
夏都,是延庆长久以来的美誉,其义自明:山清水秀,气候凉爽,欢迎您来消夏避暑。2022年冬奥会带来了“冰天雪地”,站上世界舞台的延庆,添了另一个美称“最美冬奥城”。一年四季中,曾经的旅游淡季——冬季也火热起来,补上了延庆四季旅游中的短板。
就拿龙年春节来说,延庆的冰灯、花灯、冰雪“热辣滚烫”。冰灯,自然少不了鼎鼎大名的龙庆峡冰灯,景区还首次开辟冰川峡谷乐园、举办无人机表演,让游客在流连冰灯如梦似幻之余,也能在天然冰面上嗨玩。世园公园30万平方米花灯也火出了圈,11万株彩灯铺就的“大地麦浪”、万花盛境真人演艺、游龙庙会……都成了游园的热词。数据是力证,龙年春节,龙庆峡、世园公园分别位列延庆景区游客接待量的第二、三名。
延庆奥林匹克园区也燃起了冰雪热潮。自2023年12月18日起,园区实行免票入园,并开放了多条冬奥赛道。彩虹大道、彩霞大道、海陀穿越、大众体验区等大受欢迎。大年初三,资深滑雪爱好者白鹏就和朋友们来这儿感受冬奥健儿的“同款心跳”,“彩虹、彩霞雪道海拔高、弯道多,很有速度感、很过瘾!”
冬季旅游热只是延庆奥园、世园公园的冰山一角。后冬奥时代,延庆奥园陆续推出高山滑车、游龙冰道、天空之镜等,让园区亮点不断、四季精彩;通过生态+体育、音乐、研学等,2023年世园公园入园人数首破百万大关。
世园、冬奥,不仅为延庆留下了一座座绿色园区,还创造了四季不同的文旅产品,使人们的体验更多元、乐趣更丰富。
古老长城成“流量王”
如果说世园、冬奥是两颗冉冉升起的“新秀”,那长城,则是延庆文旅首屈一指的“老牌劲旅”。
龙年春节,八达岭长城接待游客58.8万人次,创下了自开放以来66个春节的新高。而在2023年,八达岭年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成为名副其实的“流量王”。
“八达岭不仅是延庆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举世闻名、独一无二。”有专业人士表示,其热度的不断上升,折射了中国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的提升。而这两年,八达岭长城频繁推出新玩法,也成为其热度上升的“法宝”。
2023年“五一”、暑期、“十一”和2024年春节,八达岭夜长城均常态化开放,人们登高,尽情观赏不同于白天的“璀璨巨龙”,夜晚,文化街上还有“梦回长城·八方来鹤”沉浸式演出;2023年,八达岭长城首次开放南城延长线……持续“上新”的玩法,带领游客开启了前所未有的长城新体验。
近年来,每逢节假日,八达岭长城的游客接待量都是延庆各景区的第一名,且数量占据“半壁江山”。“我们非常爱惜这块世界文化瑰宝。”八达岭文旅集团董事长荣欣锋说,流量热度也是动力,将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提升精细化管理,让古老长城持续焕发活力。
乡村旅游百花齐放
广袤的乡村,铺就了延庆青山绿水的底色。
记者注意到,除去八达岭、龙庆峡、世园公园等热门景区外,流量最大的要数延庆百花齐放的特色村镇游,龙年春节共接待游客45.1万人次,前三名分别是永宁镇、井庄镇、八达岭镇。
永宁古镇历史悠久,至今保留着玉皇阁、古街巷、天主教堂等历史景观,古镇上原生态的大集,永宁豆腐、延庆火勺等当地美食,都名声在外。春节期间,高跷、南关竹马、旱船等延庆民间花会热闹上演,观者如云。“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来永宁这样的古镇,年味就很足。”大年初三,家住城区的黄萌一家专门来看花会、逛大集、买豆腐。为了提升大家的体验感、舒适度,春节期间,永定镇还开放了政府大院,用于游客停车。
玩的有特色,吃、住也得跟上。冬奥会、世园会的举办,推动延庆住宿业跨越式发展。目前,延庆拥有12家四星级以上酒店和特色酒店、“冬奥人家”“世园人家”等近400家精品名宿,龙年春节共接待4万人次。再加上井庄柳沟火盆锅豆腐宴、八达岭石峡扒猪脸、旧县羊蝎子等各类美食,让游客一站式“吃住行游购娱”。
“‘七连冠’折射出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水平的显著提升。”刘满利说,但也应该看到,可提升空间还有很多。例如,冰雪经济和夜经济还需进一步发力,部分景区文旅产品内容单一、重合度较高,缺乏持续吸引游客的精品。同时,人均消费水平还需提升,重点景区交通保障还需进一步完善。
长城、冬奥、世园三张金名片越擦越亮。如今,这座最美冬奥城四季宜游、全域可游,正在成为更多人的“诗和远方”。(北京日报记者 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