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交:“减上补下”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本文转自:人民网
人民网记者 张婷婷
在基层治理的广阔舞台上,山西省古交市犹如一位巧手的“织女”,以“减上补下”为经,“壮马强基”为纬,编织了一幅生动绚丽的基层治理新画卷。
面对乡镇(街道)编制资源捉襟见肘的困境,古交市以一场编制资源的“大摸排”为起点,全面梳理编制的整体脉络。
在这场摸排中,古交市不仅摸清了编制的“家底”,更找到了破解难题的钥匙——从市级事业编制中调剂出100名“精兵强将”,犹如一股清泉注入乡镇、街道,使事业编制总额增幅达到28.5%。
“这一举措,不仅打破了乡镇、街道之间的编制资源政策壁垒,进一步扩大基层编制总量,也让乡镇、街道的编制资源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古交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秀玲介绍。
在编制资源的配置上,古交市更是匠心独运,推行了“基础编制+统筹优化编制+周转编制”的“三驾马车”模式。
基础编制占编制总额50%,如同乡镇、街道的“定海神针”,确保领导班子的稳定配备。统筹优化编制占编制总额47%,则根据乡镇、街道的服务人口、地域面积、村(社区)数以及个性指标等因素,进行差异化投放,犹如一把精准的“尺子”,量体裁衣,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而周转编制则占编制总额3%,如同一只灵活的“调节器”,用于解决乡镇、街道在满编情况下的人员招考、选拔录用以及领导班子调整等问题,进一步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
在编制的使用上,古交市同样注重创新和实效。一方面,赋予基层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指导基层按照“一乡镇(街道)一策”编制《岗位目录》,实现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另一方面,强化精准管理,确保有编缺人的乡街能够及时补充人员,超编的乡街则能够及时调整到位。
同时,古交市还加强了对编制使用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健全完善编制核算体系和实行人员编制调整“跟踪问效”制度,确保每一份编制资源都能够被用在刀刃上,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在这场基层治理的“编织”大赛中,古交市以“减上补下”为笔,以“壮马强基”为墨,书写出了一幅充满活力的基层治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