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之约 向“新”同行| 合肥绘生态新篇 巢湖畔绿意盎然
大皖新闻讯 近年来,合肥市矢志不渝地将巢湖塑造为城市的“最优名片”,致力于让绿色生态成为推动合肥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9月6日,“河湖之约 向‘新’同行”融媒体采访合肥行采访团走进肥东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桥头集镇雾耕科技农业示范园,在巢湖岸边,一起探寻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感受合肥“新”“绿”交织的高质量发展图景。
宛如生态画卷的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资料图)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修复见成效
在肥东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一幅宛如天成的自然生态画卷缓缓展开:水下摇曳着茂密的水草,水中游弋着多样的鱼群,而水面上,鸟儿自由翱翔,构成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采访团深入此地,对这里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了解。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的建设,分为蓄洪区建设工程与生态湿地修复工程两大板块。“我们身后的十八联圩进(退)洪闸就是蓄洪区建设工程的一部分。”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家政介绍,进(退)洪闸水下工程于2023年9月1日启动建设,目前水下工程基本完成,全部工程将于今年10月底完工。该闸设计精巧,旨在有效调控水位,确保在蓄洪期间能迅速蓄满至12.75米水位,并在9天内通过最大退洪流量130立方米/秒,将圩内水位从10.5米安全降至8.6米,以最快速度恢复圩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十八联圩进(退)洪闸施工现场。张洪金 图
随后,在李家政的带领下,采访团一行来到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工程三期。十八联圩生态湿地是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其三期工程于2022年7月20日建设完成,涉及面积431公顷(645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出水泵站、生态渗滤岛建设,乔灌木和水生植物栽植,健康湿地营造等。“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是全国首个兼具生态湿地功能定位的蓄洪区。”李家政介绍,蓄洪区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近自然湿地修复,恢复生物多样性,构建“百鸟之巢”;二是作为南淝河旁侧湿地净化系统,打造“巢湖之肾”;三是生态湿地蓄洪区,筑牢“洪水之库”。
通过保护修复,十八联圩生态湿地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目前已调查到鸟类190种,新增鸟类127种;调查到植物385种,新增54种;调查到鱼类64种,其中新增鱼类28种。与此同时,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稳定发挥,湿地一、二、三期日均净化南淝河水量约为40万立方米,消减氮磷入湖污染30%以上,湿地净化后出水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湿地蓄洪功能也日益完善,应急蓄洪时,可降低巢湖洪水位约14cm。”李家政介绍,当南淝河出现超标准洪水时,可降低合肥主城区洪水位约20cm,能有效缓解主城区防洪压力,力保城市安澜。
气雾栽培节水又节肥
“生菜长得真不错。”“黄瓜还能这样种?”“雾耕是什么概念?”在肥东县桥头集镇雾耕科技农业示范园内的顾一乡太空农场,鸟巢形植物工厂温室、金字塔形科技展示温室、土楼形科普体验温室“未来感”与“科技感”十足。在鸟巢植物温室里,采访团成员们在了解到气雾栽培技术后,大呼“神奇”。
“目前我们这里的生菜基本上已经收完了,还有一些紫叶生菜、奶油生菜等等。”雾耕科技农业示范园园区管理部工作人员一边介绍,一边掀开了生菜下方的泡沫板,“和传统栽培不一样,我们所使用的是气雾栽培技术。”
该工作人员解释说,通过喷雾装置,营养液被雾化为小雾滴,直接喷射到叶菜的根系,根系悬在空中,氧气环境充足,不仅节水、节肥,还可以减少病虫害。同时,栽培装置内部还覆盖了黑色薄膜,不仅能模拟土壤的黑暗环境,也可以防止营养液渗漏。
据了解,雾耕种植方式是一种新型的无土气雾栽培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土壤栽培种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养分供应的矛盾,使作物根系处于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从而发挥作物的增长潜力,大大提高了植物的生长量、生物量。
接着,采访团来到鸟巢植物温室的4号棚,这里种植的都是水果黄瓜,还有一个月左右,这些水果黄瓜就要上市了。
工人在修剪黄瓜藤。张洪金 图
“水果黄瓜比叶菜的生长周期稍微长一些,大概一个半月。”该工作人员介绍,从营养价值来看,气雾栽培的水果和蔬菜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传统种植的高几倍,同时,由于温室种植不受干旱、洪涝灾害的影响,产量也较高。“我们的温室大棚占地约5亩,以水果黄瓜为例,每年每个大棚的产量能够达到67吨。”
全速推进农业现代化
记者了解到,上海雾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安徽现代雾耕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于2021年4月签约落户肥东桥头集镇,产品包括生菜、水果黄瓜、多彩小番茄等,产品主要销往长三角地区。示范园招聘当地农民、返乡入乡人员,并建设雾耕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指导培训雾耕栽培技术,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民致富的同时,推动了当地乡村产业的发展。
桥头集镇地处肥东县东南部,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爱情隧道”“情人坞”、蓝山湾等景点为合肥市民及周边游客熟知。
近年来,桥头集镇坚持生态为先、环境为要、发展为上、民生为本、改革为擎、党建为基不动摇,加速建设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全力打造合肥"微度假"新高地。通过主动对接省内外优质农业企业,招大引强,丰富业态,推动桥头集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升级,这其中,雾耕现代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全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了合肥市乃至全省现代农业样板。
雾耕科技农业示范园
2019年至2023年,桥头集镇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76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3.8亿元、税收收入5.85亿元。如今的桥头集镇实现了由“两荒”到“两旺”的转变,谱写出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肥东县是农业大县,该县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167.7万亩、总产65.04万吨,截至2023年底,全县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5万亩。通过大力实施农业“双招双引”,涌现出了一批如安徽雾耕、金禾天润、开垦蔬菜等为代表的一批都市现代农业典范,以及一批特色农业品牌。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49元。比上年增长8.5%,增速居合肥市第一。
豫鲁主流媒体负责人为合肥点赞
在此次“河湖之约 向‘新’同行”融媒体采访合肥行活动中,来自黄河流域河南、山东主流媒体相关负责人实地见证了合肥加强流域环境治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而取得高质量发展累累硕果的巨大成就和创新经验。同时也深切感受到合肥"新质生产力之花"在巢湖之畔生长、绽放的蓬勃景象。
在齐鲁晚报副总编辑刘玉波看来,合肥是一座“生机无限”的城市。“在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我们看到了合肥对生态功能的创新保护,这里荷花盛开、水草丰茂,物种丰富,到处充满着生机。”刘玉波说,作为全国首个兼具生态湿地功能定位的蓄洪区,十八联圩生态湿地的建设者们用积极行动展现了合肥加强流域环境治理的决心和努力,巢湖北岸这张“生态名片”的打造值得大家共同学习。
在肥东县桥头集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鸟巢型、土楼型及金字塔型的气雾栽培温室大棚令刘玉波印象深刻,“像这样以‘村集体+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不仅能促进农民增收,还赋能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生机勃勃。”刘玉波称,期待合肥继续推进城市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城。
“合肥的生态资源太好了:美丽的巢湖面积有780平方公里,十八联圩生态湿地有27.6平方公里。这两个数字让人震撼,这里生态资源得天独厚,让我们北方人羡慕嫉妒。”顶端新闻总编辑助理王站营坦言,多年来,合肥致力于提升湿地的蓄洪能力和巢湖生态功能,在生态治理上的决心和创新值得大家学习。
让王站营印象深刻的还有集聚400余家环境领域重点企业的中国环境谷,“合肥专门建设了中国环境谷,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合肥市有关部门治理环境、修复生态的决心非常大,措施很得力,二是合肥的产业意识很强,既要搞好生态,还能搞出效益。”
在深入参观了解过程中,肥东县桥头集镇的产业转型之路让王站营赞叹不已。“该镇的主导产业本来是矿业,但经过转型后,如今的主导产业已转换为文旅文创和生态养殖。这个样本说明,合肥的生态保护有力度、有办法、有成效、可持续。”王站营坦言,相信合肥的生态将变得越来越好,产业发展越来越红火。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徐琪琪/文 张洪金/图
编辑 张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