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新型城镇化 搬迁群众奔头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加快搬迁社区融入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我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机制,出台《关于推动贵州省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助推大型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加快实现人口市民化、就业多元化、产业特色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现代化,着力推动搬迁社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思南:

产城融合添动能

思南县双塘街道云山社区搬迁群众吴扬山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8月底我参加了县里和社区组织的叉车培训,一个月以后考试通过拿到了叉车驾驶证,并在社区的帮助下在红薯产业园找到了工作。”8月16日,吴扬山早早来到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仓储车间,开始一天的工作。

“一天下来我基本要装5车左右的货物。”麻利地操作着叉车,吴扬山将货物一批又一批整齐地码好。每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工资,公司给员工缴纳社保。如今,像吴扬山一样经过专业培训并在佳里佳公司工作的搬迁群众有100多人,他们分布在公司的各个生产线上,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身份的转变,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越过越好。

坐落在思南丽景社区和云山社区旁的思南经济开发区聚集了服装厂、纸箱厂等80多家企业,吸纳超过600多名搬迁群众在此就业。

让搬迁群众“留得住”“融得进”,持续推进产业区安置区产城融合发展是关键。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中,思南积极开展产业园区和安置社区“两区共建”,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引进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并依托园区引导搬迁群众积极进行劳动力转移,逐步增加收入。

产城融合不断激活人力资源动能,促进企业发展,贵州推动搬迁社区融入新型城镇化中,坚持以人为中心,建立群众搬迁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就近就业空间,产、城、人协调发展,实现多方共赢,不断释放新型城镇化发展活力。

岑巩:

社区治理大合唱

临近暑假结束,岑巩县大有镇大坪同心社区社工张灵特别忙。暑假期间社区开办了多期针对社区儿童的志愿活动,统筹、调度、统计……将详细的工作情况记录后,张灵给记者介绍起了大坪同心社区“五社联动”机制。

作为探索社区现代化治理的一部分,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新型社区治理机制“五社联动”在大坪同心社区落地生根。

在这里,有着两年多社工工作经验的张灵切实感受到了搬迁群众的变化,“在这个机制下,我们设立了包括儿童保护发展协会、文艺队伍建设协会、老年健身协会、绿化养护管理协会等13个协会,搬迁群众自愿加入并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各种活动中来,增强了社区群众的凝聚力和提升了社区的管理能力。”

共治、共享、提升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是社区现代化治理融入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我们推动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支撑的社区服务管理新机制,最大程度发展好、管理好搬迁社区,引导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组织’的运行机制,真正达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大坪同心社区网格员石娅说。

现在,岑巩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在“硬件”方面,大力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宜居环境,提升社区生活品质;在“软件”方面,坚持党建引领网格化工作,从“等群众上门”到“送服务上门”,发动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把“独角戏”变成“大合唱”,让搬迁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