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生产能力达5万吨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项目东营投产
近日,东营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期项目正式建成投产,日生产能力达5万吨,全部用于港区企业,实现了“向海洋要淡水”。
记者从东营市水务局了解到,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228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9,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属于北方典型缺水城市。
“化工企业是用水大户,海水通过管道输送至海水淡化工厂,历经若干道精密的淡化装置将其由‘浓’变‘淡’,作为主水源满足园区内企业、重大项目的工业用水需求。”东营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项目副总经理孙诚介绍说,项目的成功投产极大地缓解了当地淡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此外,项目还推动形成供水新格局的同时,以实际行动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并为东营市海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作为“十四五”全国海水淡化领域中第一个立项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该项目采用了国际最先进的四级预处理+反渗透+EDI电渗析工艺,应用了国内自主研发的“双端产水+高效除盐”专利技术,实现安全、高效、低成本运行。同时,项目采用国际最领先的美国ERI能量回收系统。两项专业核心技术的应用,使得整个海水淡化效率提升了10%。
据悉,传统模式下,海水淡化装置最佳进水温度在20摄氏度以上,海水加热成本过高、能源消耗量大是影响海水淡化推广的主要瓶颈。在该项目中,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积极探索优化海水淡化流程,通过使用大唐东营发电公司取排水渠中带余温的“二手”海水,省去海水加温步骤,在源头上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海水资源梯级利用和余热利用,不仅从源头上控制了成本,还有效减少了燃煤等导致的热污染。
东营港海水淡化项目伴生浓海水用于提取溴素,所生产溴素全部由本地企业消纳,主要供阻燃剂、灭火剂、医用材料等使用;提溴后的尾水输送到附近盐场晒盐,工业盐可供盐化工企业生产烧碱、氯气和氢气,真正形成了海水淡化及其他元素再利用的全产业链模式。(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 张园园 通讯员 孙光辉 张源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