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理工学子三下乡 开启农耕文化之旅
本文转自:人民网-重庆频道
人民网重庆7月11日电 7月9日,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来到綦江区横山镇施家山社开启农耕文化之旅,实地调查了解横山大米的优质绿色地理标志种植、收获及加工过程,并探索将碾子加工这一古老技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调研期间,横山碾子米及其创始人刘照山从历史变革、品种更迭、地理环境等多个因素,讲述了横山大米这一地理标志产品的来历。
刘照平讲述碾子米的故事。 吴丹宁摄
据了解,横山大米种过程中采用的是多次实践后的“因田施肥”技术方法和科学的施肥配方,且因当地土壤富含众多硒元素、磷元素,因此具有不一样的口感,如今已经成为綦江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农产品之一。
刘照山介绍,碾子米则因其独特的种植、加工方式,采用最原始的大米加工方式,通过工具筛米、牛拉石碾、农民翻米等传统工序研磨,能够保留92.7%的大米营养成分,每年均是供不应求的“黄金米”,也成为了横山大米的“新标杆”。
施家山社是横山大米的主要种植区之一,目前逐渐向观光旅游转型。随后,实践团成员前往碾子米基地稻谷梯田地,进行实地考察,发现此处的梯田里不仅有长势良好、绿意盎然的禾苗,还因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此处也成为了北赤蛙的栖息地之一,实现蛙与禾苗共生的良好生态系统。实践团在记录稻田影像的同时,并拍摄宣传视频、图片,为后续横山大米宣传直播做好素材积累。
实践团成员拍摄宣传视频。 吴丹宁摄
参观调研期间,实践团成员还体验了土灶做饭的原汁原味乡村生活,体验横山碾子米的色泽油润、滋润可口、清香扑鼻,感受“做农家人,吃农家饭”的乡土乐趣。(胡虹、马晓蓉、周灵、罗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