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州“渔博士”开发数字渔仓智能养殖模式——沈杰:用物联网养好鱼

物联网和养鱼,可以说是一个云上,一个水下,各有各的专业门槛,很难找到“共同语言”。对此,浙江庆渔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杰感触颇深。2016年从物联网转战传统渔业前,他曾问过不少渔民:你们需要什么?希望通过物联网解决哪些难题?

为了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他成立公司,基于物联网和智能化设备、大数据中台、供应链服务等核心能力,成功建立了智慧渔业大数据平台、物联网运营服务平台、数字渔仓、数字供应链等,帮助养殖户养“好”鱼,管“好”水,卖“好”鱼。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渔博士”。

一片反对声中,物联网专家回乡养鱼

在湖州南浔区石淙镇花园村,庆渔堂数字生态渔仓项目基地,蓝色的智能蜂窝池间,一场讨论已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自动精准投料,你们具体的需求是什么?”智能化专家小王问。一米多深的圆桶里,几千条小鲈鱼随着水循环流动正游得欢,边上养了几十年鱼的养殖户却说不出个究竟。刚开完会的沈杰匆匆赶来接过话题:“现在碰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根据鱼的大小精准控制投喂量,防止喂少了没吃饱、多了浪费。”

讨论中,养殖户的需求从模糊逐渐变清晰,智能化专家也逐渐找到了模块开发的方向。

沈杰懂物联网,现在也懂养鱼。7年多来,他努力让物联网技术人员和养鱼人之间的对话不断持续、深入。但背后付出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不到45岁,沈杰的头上已可以清晰看到有不少白发。

每当看到儿子忙碌的身影,母亲沈惜琴就会忍不住“埋怨”,“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做,自讨苦吃。”

一直以来,沈杰都是她的骄傲——浙江大学本科毕业后,在中科院硕博连读,后来担任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总体组组长等。沈杰经历了物联网的起步、发展,拿到了国际电工委颁发给物联网国际标准领域突出贡献的第一个“IEC 1906奖”。

让她没想到的是,前途一片光明的沈杰,竟然在2016年辞职,回到家乡湖州南浔养鱼。

吃了一辈子养鱼苦的沈惜琴当时强烈反对。她哭着劝沈杰:“别人都往高处走,你却要回家做农民。”

湖州南浔有“淡水渔都”之称,淡水鱼养殖是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和村里多数人一样,沈惜琴起早贪黑几十年,日夜扎根鱼塘边,生怕一个疏忽就血本无归。沈杰却有自己的想法——验证物联网改变产业的逻辑性。“物联网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而是一个整体的创新模式,必须融入产业,做深做透,产生具体的运营或服务模式,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

从小在鱼塘边长大的他,曾目睹过乡亲们因为养鱼丰收而带来的喜悦,也亲历过家中鱼塘里的鱼一夜之间死亡的残酷。他想帮养殖户改变这种困境。“如果物联网在淡水渔业这样的传统行业可以行得通,那么在其他行业也就可以应用好。”

这些,沈惜琴不理解。朋友也劝沈杰,“回到农村做一件又传统又累的事情,有啥意思?”甚至有人说起了闲话,“肯定是外面混不下去了才回来的。”

在一片反对声中,当时已36岁的沈杰凑了数百万元资金,带着小团队回到家乡,一头扎进了鱼塘。

为建数字渔仓,他抵押了自己的房子

物联网养鱼,听起来很美,做起来,比想象中要难得多。

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基础上,沈杰用自己的努力逢山开路。“仓养一体”,就是在一个坑一个坑的基础上走出来的。

“我们通过物联网服务,实现对传统鱼塘的服务连接,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由陆基智能蜂窝池养殖系统和供应链标准化功能系统组成的‘数字渔仓’。”沈杰解释,就是将“传统鱼塘+数字渔仓”的养殖资源统筹起来,构建起了一个整体。

在沈杰的带领下,我们细细打量起这个数字渔仓。和我们熟悉的养鱼场景不一样,这里的鱼是养在大桶里的。一个桶就是一套智能蜂窝池养殖系统。我们看到,每个圆桶都装了增氧盘、传感器、恒温机等。沈杰打开手机上的智慧养鱼APP,上面清楚显示桶里的溶氧、水质、温度、水位等数值,点击投喂,机器便开始“轰隆”作业,几千尾鱼翻腾而起,争相抢食。

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从理论上讲,目前靠传统鱼池养出的鱼,很难实现365天所有品类的稳定供给。”2020年的一次爆单,引发了他对养鱼标准化和供应链的反思。

庆渔堂除了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和智能化技术保障服务外,还提供水产品销售供应链服务,与头部生鲜电商、大型连锁商超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这些平台的需求特点是,只要1斤左右的‘规格鱼’,太大的或者太小的都不要。”沈杰说,以往“非标鱼”都是通过线下农贸市场卖出去的,疫情期间“规格鱼”订单暴涨,日供量在3万斤左右。“非标鱼”没地方卖,出现大量损耗,损失巨大。

“不要做了吧。”那段时间,公司所有人看到他,都会忍不住劝一句。

“亏损可以优化,机会不能再来。”沈杰说,庆渔堂一直以来要做的事情,就是以物联网为底层构建平台和服务,连接养鱼主体、供应链主体,将渔业从养殖到销售全链条连接起来,降低养鱼风险和供应链成本,最终让消费者品尝到品质更好的鱼。思考再三,他咬牙坚持,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子。

好在,“危机”闯过了。沈杰开始升级整个供应链配置模式,数字渔仓应运而生。沈杰解释,他们将供应链划分为三个等级,1A是鱼来自传统鱼塘,庆渔堂帮助完成塘前的品控,比如产地安全检测,确保没有药残;2A是根据下游客户的特殊需求,通过智能蜂窝池“暂养”方式进一步提升鱼的品质,没有土腥味,肉质更新鲜;3A是用智能蜂窝池进行全程养殖。“攻克了标准化养殖和反季节养殖的行业痛点,实现鱼稳定供应。”沈杰说。

目前,除了安吉天荒坪镇余村、德清下渚湖街道和睦村、南浔石淙镇花园村等数字渔仓投入运营外,德清乾元镇幸福村的“幸福仓”也在加速建设中。此外,江苏、上海以及浙江其他地方也已启动建设布局。

解决一个个难题,对物联网“迷之自信”

从数字渔仓出来已近17时,沈杰和庆渔堂商务中心副主任陆承勇又赶往菱湖镇陈邑村。“有养殖户对水质的肥沃度、放苗的密度把握得还不太好,我们去看看。”沈杰说。

夕阳西下,公路两侧星罗棋布的鱼塘,波光粼粼,这里是沈杰最熟悉的地方。他常年驻扎在鱼塘边,帮养殖户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比如,晚上鱼塘里的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鱼会因缺氧而出现“浮头”现象(鱼游到水面上,嘴露到空气中呼吸)。于是很多养鱼人夜里不睡觉,守在鱼塘边上,随时调整增氧泵。为了让养鱼变轻松,他研发了一套鱼塘物联网传感器设备,开发了智慧渔业大脑,实时为几十万亩的鱼塘放哨、警戒。养殖户通过手机APP可以实时查看水质情况,再也不用频繁起床巡塘了。

“每天忙忙忙,有时候都快忘了物联网是什么。但是回过头来看,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与物联网紧密相关。”妻子有时故意“打击”他,“你这是迷之自信。”

沈杰一如既往专心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

你知道数字渔仓里的池子为什么都是圆形的吗?“我们试过跑道形的、集装箱的,发现圆池的效率最高,像抽水马桶一样通过圆周运动把粪便收集到中间的集污口。”

为什么数字渔仓要建光伏发电顶棚?“那简直是绝配。夏天遮太阳、冬天保温,还低成本实现了调水区加热的功能。鱼全年不用停食,产出稳定,月月都能卖好价。”

老李家的鱼塘正在拆包苗种。“氧气包拆包前先放在水面上漂浮15分钟左右,再把鱼苗放下去。这样就能避免温差带来的鱼苗应激反应。”沈杰提醒道。

一旁忙碌的老李忍不住笑道:“你比我孩子还上心!鱼塘上大大小小的问题都是你们帮着解决。”

陆承勇是沈杰的发小,这几年和沈杰一起创业。看着鱼塘边晒得黝黑的沈杰,他忍不住感慨:“沈杰越来越接地气了。”

智能养殖这条路尽管难走,但沈杰走得很坚定。近年来,省、市、区从资金、用地、技术等多方面扶持农创客发展,帮助他一次次破局。全国第二批100个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浙江省“3030”新农人、2023年度浙江数字乡村“十大先锋人物”……一项项荣誉、一份份肯定,坚定了他的初心。

万物互联,真的不只是梦想!沈杰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更多年轻人在农村这个大舞台找到成长和发展的机遇。

热门相关:战国明月   妖魔哪里走   我的全世界就是你   这个赘婿有点强   完美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