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愿望清单”之六:从“捕鱼人”到“护渔人”——江豚守望者期待与“微笑天使”永享绿水青山

【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 林小艺 单劼 冷舒眉】编者的话:岁末年初,是回顾与期待之时。这一年,社会经历了各种发展,每个中国老百姓的生活都有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为此,环球时报推出老百姓的中国式现代化“愿望清单”系列,从“更具象的共识、更富生机的农村、更具想象力的创新、更为均衡的教育、更有尊严的晚年和更有底气的保障、更加自信的文明”六个角度捕捉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各个维度的变化与成就,以普通民众的经历、故事和梦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

本文是“愿望清单”系列的第六期,讲述了长江上的昔日捕鱼人转变为巡护员,用大江教给他们的技能“反哺”中国的母亲河。江豚的守望者希望这些“微笑天使”能永远成为中国人的好伙伴,与人类共享碧水青山。他们也期待与更多人共同拥抱中国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作为,见证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的可喜变化。

“反哺”母亲河

两只憨态可掬的江豚照片作为今年56岁的长江巡护队员刘承林的微信头像已经长达5年之久。

这张图是他在2019年参加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组织的巡护员培训时拍摄的。在不知不觉中,保护江豚已经成了刘承林专注的事业。

江豚是刘承林孩童时期的玩伴。“小时候跟着父亲在长江里打渔,那时候的江豚胆子很大,它们会追着船,和我们一起乘风破浪。”

“但后来,江里的鱼越来越难打了。江豚吃小鱼,鱼越来越少,江豚也逐渐消失了。2000年后,长江的渔业资源越来越少,到2010年,捕鱼已经很难养活一家人。”刘承林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13个全球旗舰物种之一,对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状况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因为数量稀少,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受过度捕捞等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的生态环境曾遭到严重破坏。2015年以前,长江宜昌段江豚数量仅为2至3只。2018年,农业农村部发布数据显示,长江江豚仅剩约1012头。

但现在,令刘承林感到欣喜的是,追船打浪的江豚又回来了,而且数量越来越多。

“现在江豚是宜昌的吉祥物!它们依然和我一起乘风破浪,而我换了新身份来守护它们。”刘承林说。

自2018年1月1日起,宜昌中华鲟保护区率先实现全面禁捕,渔民全部转产安置。同年6月,宜昌组建协助巡护队,从1995年就开始成为持证渔民的刘承林成为最早一批入队的协助巡护员,在葛洲坝至伍家岗长江大桥之间开展巡护。

“当时我们城区退捕渔民有200多户,只选6名巡护员,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考上。我还想在‘江上飘’,但我想从‘捕鱼人’变成‘护渔人’。”刘承林说。

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关口,既有上游急流性鱼类,也有中游缓游型鱼类,渔业资源极为丰富,对非法捕捞者极具诱惑力,给禁捕退捕工作推进带来极大难度。

“在最初转行做巡护员时,有个别朋友觉得我干的是一份得罪人的差事。”刘承林仍记得,巡护队刚起步时,长江边还不时能看见渔民电网捕鱼,或一人用多根鱼竿、多个鱼钩垂钓。一开始,配合执法,劝阻违法垂钓的难度不小,巡护员为此没少挨过骂,刘承林甚至还因此在和违法垂钓、捕捞者推搡中,被鱼钩划破了脸。

“但我们这支队伍很团结,大家都是渔民出身,知道哪里会发生非法捕捞事件,市场上哪些鱼是长江野生的。我们的工作也算是利用从长江那里学到的技能来回馈她。”刘承林说。

2021年1月1日,长江干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正式开始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11.1万艘渔船、23.1万渔民退捕上岸,开始了“人退鱼进”的历史转折。

随着长江大保护工作的推进,特别是长江十年禁捕行动的开展,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刘承林这份工作干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畅快。

“以前许多渔民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不了解电鱼、毒鱼、炸鱼等非法捕鱼方法的巨大影响。加强宣传后,大家环保意识增强。一些市民甚至自发制作标语和视频,在互联网上宣传禁渔令。”

现在,“码头见”成了刘承林和队员们挂在嘴边充满干劲的口头禅。刘承林巡护的长江宜昌段,是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也是中华鲟核心保护区。他时常乘坐快艇,前往江豚和其他长江珍稀动物常出没的地方进行观测。

“最开始我都能记得它们谁是谁,现在江豚数量多了,也不好确定是哪一只。”刘承林向《环球时报》记者诉说他“幸福的烦恼”。

刘承林的微信昵称叫做“小树成林”,这既是他名字的写意拓展,也蕴含着他对巡护员这份工作的希冀。

据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最新统计,截至2023年7月,长江全流域已经建立起700多支协助巡护队伍,协助巡护员人数达2.5万余人。

“我们的力量很微小,长江大保护这条路,我们走得坚定自信。在未来,我们的母亲河沿岸必将山更青,水更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刘承林说。

打造本土环保明星IP

在长江下游,对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姜盟而言,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去南京长江沿岸步道走走。秋冬季节是南京江豚的最佳观赏季,只要用心观察,民众总能用眼睛和镜头捕捉到江豚黝黑矫健的身躯在长江江面跃起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从2023年开始,姜盟在自己的微信视频号上推出了《江豚日记》栏目,将自己每天与江豚邂逅的画面记录下来,与网友分享。

姜盟对江豚着迷是因为这种动物嘴角自然弯起,看上去就像在微笑,令人感到很治愈。令他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这些微笑天使已经成为“网红”走进了广大中国民众的生活。

2023年9月26日,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联合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开启“寻找长江里的微笑”联动直播,首场就吸引了全国近5万网友的围观。

“江豚和海豚有什么区别?”“‘江豚拜风’是在做什么?”直播间里,网友们纷纷刷屏留言。他们也热烈点赞这样的活动让大家“坐在家里就可以学习保护长江江豚的知识。”

姜盟珍惜每一天和江豚的邂逅,也珍惜网友对江豚的热情。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最大愿望就是这些“微笑天使”能永远成为中国人的好伙伴,“与我们共享碧水青山。”

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姜盟过的是提心吊胆的日子。

2007年,在听到新闻中报道白鳍豚功能性灭绝的消息后,姜盟第一次意识到“长江生病了。”而几年后,当他再次听说长江里有这样一群“微笑天使”岌岌可危的时候,那份真实的酸楚让他再也坐不住了。

“我必须为长江做点什么!”

为了这个心愿,十年来,姜盟和协会的专家、志愿者们坚持每年举办百余场科普公益讲座和活动,并在长江边打造了一处了解江豚及其它长江生物的科普场馆。通过长江江豚以及水生生物保护科普宣传、环境保护、水生生物救助、资源监测、生态修复、学术交流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保护长江江豚和长江生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江豚的队伍中来。

2022年9月19日,第四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在江苏南京启动,姜盟是科考队的一员。对他来说,这不仅是对江豚生存现状的一次考察,也是对自己十年守护的一次考核。

“9月25日,科考进入第七天,今天考察航段为扬州三江营-镇江江豚保护区-南京长江大桥,一路都发现了江豚活动的身影。”当姜盟激动地在自己的朋友圈敲下这段话时,他清楚地认知到,自己和中国社会各界的努力,有了回响。

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推进,南京段的长江水里也频频出现江豚欢快戏水的身影。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公布的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资源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3月,保护区内长江江豚种群稳定,数量呈增长趋势,最新的种群数量约62头,是长江干流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江段之一。

当前,姜盟的协会现有工作人员近30人,他们正在与当地有关部门携手大力推广江豚文化,持续打造“城市物种名片——长江江豚”主题IP形象和系列故事。“我们希望最大化发挥出江豚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让江豚成为助力南京,乃至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我们建议市民去长江边‘打卡’,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到南京来看一看江豚,亲身感受长江大保护所取得的成果。”姜盟说。

中国方案令世界瞩目

长江上世代捕鱼的渔民成了鱼类的守望者;鱼类的守望者成了生态价值的传播者,这都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过去的几十年,尤其是近十年,中国民众为环保事业奋斗转型的故事也在各地不断上演——伐木工成了护林员和消防员;牧民手里的猎枪变成了用来观察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望远镜和长焦镜头;以砍伐和开发山野资源为生的村民们,如今也吃上了生态红利,真正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十年,中国先后制修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等13部法律和17部行政法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数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出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排污许可、河(湖)长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环境治理制度落地生效;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划定的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

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不仅对本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中国的实践表明,通过政府引导、科技创新和公众参与,可以有效推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环保经验对于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前,我总是建议那些寻找保护环境方法的国家去布鲁塞尔、巴黎和柏林,而现在,我会告诉它们去北京、深圳和杭州,”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的专访时说。在他看来,中国已成为世界能源转型领域绝对的领导者,全球60%至80%的可再生能源技术都是在中国研发的,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电动汽车、公交车、电池等。中国在太阳能产品产能方面至少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0%。其他国家如果想要和中国竞争,就要“早早起床”了。

美国环保协会总裁柯瑞华在此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的专访时也赞扬了中国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重要贡献。柯瑞华提到,中国政府邀请美国环保协会等组织进入中国,表明了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而中国在使用市场机制控制污染方面的实践,如通过排放交易系统控制二氧化硫排放,也对这些外国机构的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在这些领域的领先地位创造了向更高标准发展的“赛跑到顶端”竞争局面,这对环境工作是有益的,柯瑞华称。

热门相关:我朋友的姐姐   贴身侍卫   一品侍卫   惊世第一妃:魔帝,宠上身!   重生真的很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