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畅通农科成果转化“高速路”

原标题:市场出题 科研答卷 吉林省畅通农科成果转化“高速路”

“300万元+提成!”日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为自家的明星玉米品种“吉单436”找到了“婆家”。这个大单创造了该院玉米品种转让新纪录,也是过去一年该院大力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破解科技市场“两张皮”问题的典型案例之一。

牵住市场需求“牛鼻子”

“转化科技成果,既要有得转,还要转得通。”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牟忠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有得转,是指科研机构的成果要储备足、质量高;转得通,是说科研成果要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在破解科研与成果转化“两张皮”问题上,该院牵住“市场需求”这个牛鼻子,用成果转化实效作为衡量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标,倒逼科技创新优化目标和方向,真正做到面向社会需求做科研。

在玉米育种领域,籽粒机收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重点。采用籽粒机收的方式,可以一次性完成玉米摘穗、剥皮、脱粒,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瞄准这一方向,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团队展开科研攻关,成功育出“吉单436”玉米品种。该品种适合籽粒机收,在2023年高产竞赛中亩产达到1000.45公斤,并具有矮秆早熟、耐密抗倒、高产优质等优点。这项成果突破了我国传统玉米育种目标,解决了籽粒机收品种匮乏的问题。

“这一品种立即受到了企业的关注。经过综合考虑企业推广能力等因素,我们最终选择了一家河北企业进行转化,擦亮‘吉单’系列品种的招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所所长黄威说。

“‘吉单436’是我们公司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以来转让的第二个玉米品种。基于该品种的特性,我们认为这是未来东三省品种推广的一个新方向。”河北东昌种业总经理霍福堂说。

“科企合作,企业负责新品种市场推广。一个优质品种通过审定后,当年就能进入市场看成效,市场能马上检验出这个品种行不行。”黄威介绍,2023年该院审定(登记)植物新品种56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24个。其中,鲜食玉米 “吉农糯111”“吉农糯9”等品种与企业开展了广泛合作。

构建成果转化长效保障机制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是“双轮驱动”。科技创新推动了成果转化,成果转化也要反哺科技创新。过去,科研人员注重发论文、做实验,不以成果转化与否“论英雄”,许多成果几万元甚至几千元钱就转让掉了。

“我们优化了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将成果转化净收益大部分分配给科研团队,大大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正坤告诉记者。随着市场对有机食材的需求越来越大,他们的载菌赤眼蜂技术等生物防治技术深受当地企业和农业推广部门青睐,广泛应用在玉米、水稻和大豆等作物的害虫防治中。

“市场出题,农业科研单位答题,这是我们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牟忠生说。为了构建长效机制,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派出科研人员进入企业,到县(市)、乡镇挂职。该院还采取订单式品种选育的办法,与大北农集团、隆平高科、先正达、鸿翔、河北东昌等企业签订品种研发合同和品种转让协议。其中,隆平高科、鸿翔、河北东昌种业累计投入玉米新品种开发和转让资金近2000万元,真正让农业科技成果驶入转化的“高速路”。

牟忠生介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把成果转化作为考核直属各研究所的重要内容,与各所签订成果转化收益责任书,2023年成果转化收益同比增长62%,取得了显著成效。

热门相关:我有无数神剑   甜蜜婚令:首长的影后娇妻   重生世家子   南少,你老婆又跑了   聊斋大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