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ESG投资到了提升质的关键窗口,机构更需苦练内功
近年来,随着ESG的红火,ESG投资作为一个全新的赛道也受到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共同重视,甚至一些基金公司还专门推出了ESG主题的投资产品。但跟海外ESG投资备受重视并获得长足发展相比,在国内,ESG 投资仍属于发展初期,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2月22日,在由环球网和《国资报告》杂志社联合主办,计然碳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2023 ESG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五矿国际信托资产证券化及产业基金部总经理刘天启、普华永道中国ESG可持续发展市场主管合伙人倪清、嘉实基金ESG研究部负责人韩晓燕、商道融绿CEO张睿等,就 “商业向善 ESG投融资”主题,共话中国ESG金融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内投资机构的战略部署、国际新准则对中国企业ESG信息披露的影响等议题。
通过探讨,圆桌对话嘉宾一致认为,目前整个市场不再是量的积累,而是到了质的提升的关键窗口,ESG金融相关方需要更多地苦练内功,这才是做好ESG投资最核心的源动力。
目前ESG投融资市场的现状和亮点
圆桌对话中,嘉宾先就ESG投资市场中基金发行的规模、最近几年的趋势、业绩和策略类型,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做了探讨。
关于近年ESG投融资市场的总体发展状况,商道融绿CEO张睿用“增速明显,结构不均” 八个字来总结。他介绍说,目前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股权投资以及绿色债券投资等,今年达到33万亿人民币,比去年大概多了5万亿左右,过去几年增速一直保持在15%-20%,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从结构来说,均匀度还比较差的,绿色信贷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超过28万亿,绿色股权和债券大概只有3-4万亿,绿色债券或者泛绿色债券为代表的仅占3万亿左右。
“二级市场虽然增速比较明显,但还是比较小的规模,所以整个市场在发展,但均匀度和结构还是有些不均匀的。” 他评价说。
对市场未来的发展,他用“知易行难,行则将至”来形容。 所谓“知易行难”,是指发行贴上ESG标志的基金不难,但是真正让市场认可,或者有更专业的ESG投资方式还是比较复杂,需要不断苦练内功。
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但总体上,大家认为未来可期。张睿以二级市场ESG基金为例,过去几年成立基金的支数一直在增长,今年年底已经达到720-730支,相比去年增了长10%-20%。而且主要利益相关方的态度也在变化,“最近几年资产所有人对ESG的支持程度在明显提升,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投资者都对委外产品或者基金管理人有ESG的要求,比如去年更多地关注选聘基金管理人的尽责管理、投后管理等能力,各方面都有非常快速的发展。”
除了专业投资者,散户投资者对ESG的认知也在不断提升。根据商道融绿的调查,有78%的公众在一定程度上听过或者了解ESG和绿色金融的概念,相比去年提升30%左右,“过去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倡导、媒体的宣传,公众的概念认知提升得非常明显,这些都是市场发展的基石。”张睿说。
政策的驱动作用
当然,市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驱动。张睿同样用八个字来概括目前政策对ESG投融资市场的推动作用:“持续稳定,有序推进”。
他总结了目前政策最核心的几个推动方向:“今年双碳的重点是转型金融,高碳行业如何通过金融体系的支持,实现绿色转型的发展。另一个是信息披露,过去一年很快推出S1和S2,国内一直往前推进,证监会系统对中国上市公司ESG披露准则的制定也是在持续稳定和快速推进中,过去政策的推动和未来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动作,会对ESG投资市场有比较明显的帮助。”他说。
嘉实基金ESG研究部负责人韩晓燕则对国资委相关动作进行了分析预测,她认为随着双碳“1+N”政策的不断完善,金融领域对ESG的相关要求也开始提升起来,包括对高质量发展的诉求也越来越感受到政策端的推动力,“虽然现在还没有看到强制性,但针对资管机构ESG信息披露,包括偏强制性的要求信号越来越强。”她说。
而作为投资机构,她认为这将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并对此充满期待,“驱动可持续投资、ESG投资,本质上还是要回归到投资的核心原则——商业,但追逐投资收益或者降低投资风险,越来越不能忽略ESG相关的因素、机遇和风险因素。”
而且政策端的发力,很快传导到产业端,并反作用到投资端,“我们现在要跟着产业的诉求践行双碳,转型去做引领社会责任的工作,而对资产管理者来说,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他们提供相应的资金,或者把我们的价格发现机制发挥好,对他们产生约束和激励。”
关于政策带来的影响,韩晓燕从投资者的立场,感受到上游客户,无论是机构端还是个人投资者,最近一两年的时间,对投资机构外部托管人的要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对ESG的态度也由被动到主动,“之前大家都是说QFII客户要求我们一定要做,不做的话就会丢掉资金,但是这两年我们的同业机构更加关注或者希望服务的是国内资产所有者的需求,帮助他们践行可持续的理念,特别是以中国特色、跟市场相匹配的方式践行。机构客户端已经开始自上而下地践行这种理念,所以对我们的促动和激励是非常大的。”
国内机构的战略部署和企业的实践
关于国内机构的实践情况,在韩晓燕看来,目前国内资管行业在ESG实践方面已经进入2.0阶段,“几年前,绿色金融的概念还不是很被大家熟知,而现在,不只是投资机构,上游的资方和周围的中介机构、第三方评级机构、咨询机构,每家都有很大的进步,而且都开始做差异化,整个市场慢慢成熟,很多业务已经在精细化,不同的机构在ESG生态链条上都能够找到自己最有优势的部分,整个生态圈都起来了。 ”
并且这种变化每年都在递进,“今年这种感受特别深,虽然今年市场比较冷清,但资管机构并没有停下ESG的脚步,深入到不同的资产类别,投研流程的各个方面,包括投资研究、风险管理流程、组合控制流程、投后尽责管理等,大家都在练内功。” 她说。
更关键的是,这种变化开始由局部到整体,形成联动,“并不只是某个ESG专职人员或者团队参与,更多的是调动整个投资团队、研究团队、风控团队,自上而下治理架构的安排,各个团队业务条线向着一个目标协同推进。”韩晓燕说。
五矿国际信托资产证券化及产业基金部总经理刘天启则从实践角度介绍了五矿信托近年来在ESG方面的发展路径和解决具体问题的举措,包括书写ESG助力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报告,制定内部的评价体系,把ESG的理念作为指导,开展环境保护、企业发展、公司治理等工作,“为了让ESG实践落实到实处,五矿信托还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把ESG纳入评估体系,涵盖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三大维度、五项指标,作为投资的指导原则。”
在ESG创新实践方面,刘天启介绍说, 2022年五矿信托和蔚来汽车做了汽车租赁全国首单绿色金融,通过债券通投资,两期总共13个亿,该项目是五矿信托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差异化、特色化的尝试,进一步拓宽了国内新能源车企低成本融资的渠道。
不光是支持国内新能源企业的发展,五矿信托在产业领域也有一些实践,“我们跟五矿集团研究院中标的工业车间污水处理和废水处理,就是依托研究院低温热的凝聚技术,可以产生130万平米的水,3300万度的电,碳排放仅仅5.5万吨,整个环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好,已经纳入国务院节能减排模范项目,入选华尔街ESG实践优秀项目。” 他说。
有哪些国际经验可以借鉴?
既然国内市场进展已经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那么,目前国际领先企业在ESG治理框架和信息披露体系构建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借鉴呢?
在普华永道中国ESG可持续发展市场主管合伙人倪清看来,国际和国内的趋势有非常好的映射关系。目前全球在联合国的推动下,气候风险是可持续优先议题,在TCFD的推动下,投资视角有了转化,“以前社会责任都是企业自内而外服务社会的视角,金融稳定委员会也是站在金融机构的视角,但TCFD提出要看系统性风险,需要评价银行、金融机构等投资未来的时候企业运营的风险是什么,然后从投融资机构的视角看待外部性的议题会对企业产生什么风险和机遇,这样,没有信息披露就没有办法进行科学决策,而且信息披露会推动企业开展各种管理工作。”
TCFD因此提出气候风险信息披露的“四大支柱”及11条原则,对这些支柱和原则,倪清解释到,简单来讲就是治理结构,必须要有顶层设计,“风险和机遇本质上就是和业务的关系,企业要有风险管理体系的搭建,就像财务信息端到端的流程那样,建立起一个信息体系收集,收集有关气候的现状是什么,包括碳排放的现状是什么,有没有进行基线排查,知道核算体系下的范围基线在哪里,最后企业确定指标和目标。”
“整个披露框架是很立体的,把董事会、管理层都拉进来,从战略层面落实到执行层。
以及国际机构在零碳路径方面也会借鉴Science-based Target(科学碳目标),很多底层逻辑也是头部企业可以借鉴的。”他说。
除了TCFD,ISSB带来的推动也不容小觑。倪清认为ISSB带来的最大改变在披露标准方面,以前评级体系各有各的视角,而现在有了一套全球基线标准,让大家能够用同样的优点来比较,这致使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企业,都有了一个化被动为主动的机会,“以前可能大家做了很多但不知道怎么说,现在有了统一的语言可以表述。以前可能做得再多也只能接受某个评级体系的结果,但现在有了全球语言以后可以更好地、主动地跟行业对标。”
倪清还建议,中国头部企业不但要自己要学会这套语言,迅速掌握和利用提升全球竞争力,还要带着供应链企业迅速拥抱这套体系,在全球竞争格局中重新掌握主动,尽快讲好中国故事。
圆桌对话还对ESG投资遇到的挑战和困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嘉宾们各抒己见,最后一致认为,整体来说,ESG投资是随着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持续升温,市场潜力是非常广阔的,而在现在的转型升级关键阶段,投资机构只有跟上新的时代和新的发展理念,不断地积极探索和创新,才能顺应、迎接和参与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