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成功创制人工熊胆 为濒危药材可持续利用提供方向
本报讯(记者 王瑶琦 柴嵘)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创制出人工熊胆。这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津中医药大学团队完成的最新研究,标志着我国在濒危动物药材替代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将为濒危药材可持续利用提供新方向。
近13个世纪以来,熊胆一直是珍贵且有效的药材。然而,通过养熊活体取胆汁的做法广受争议。为此,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庾石山、王晓良团队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团队提出一套新的研究策略,系统阐释熊胆传统疗效的科学内涵,整合不同学科的技术创制人工熊胆。
研究团队通过建立反映熊胆功效的多维度药效评价体系,全面评价熊胆的治疗效果,确定熊胆中的药效物质;利用化学合成和酶工程技术,实现以高效、环境友好的方式,批量生产熊胆中的药效物质。此外,该团队还对人工熊胆配方进行了合理优化和重组。
研究结果显示,最终创制的人工熊胆化学组成与天然熊胆高度一致。临床前系统的药效学与安全性评价以及I临床试验均表明,人工熊胆的有效性与目前使用的引流熊胆相当,安全性良好,且质量比引流熊胆更稳定可控。
研究团队表示,人工熊胆的成功创制将从根本上解决熊胆供应问题,保护熊类动物,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该研究成果有望成为开发其他濒危药材替代品的新研究范式,为濒危药材可持续利用提供新方向。
近日,这项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工程》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