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居黎巴嫩的中餐厅老板:“这一路上,撤侨的安排井然有序”

【环球时报赴黎巴嫩特约记者 曹劼 环球时报记者 徐嘉彤】截至10月5日,中国政府先后分两批从黎巴嫩撤出215名中国国民。第一批乘“新厦门”货轮前往塞浦路斯,第二批包括146名中国公民及5名外籍家属,乘国航CCA061包机,于10月2日早上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战狼2》我和女儿看了6遍。每次看完,她都会问我,我们有一天不会也有这样的经历吧?”日前乘船撤离黎巴嫩的华人周女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我们在黎巴嫩生活了12年,见惯了内战和黎以之间的冲突,从没想过离开。但这一次,我们真的以现实版《战狼2》的方式离开了黎巴嫩。”

中国政府这次高效撤侨,被港澳台媒体及德国之声等欧洲媒体大篇幅报道,很多黎巴嫩当地人也称赞中方对本国侨民的关怀。乘船撤离黎巴嫩的华人莫先生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表示,黎巴嫩华人数量在非冲突时期就不多,不过当地人对华人总体友好,对中国文化也很感兴趣。然而,在冲突持续的当下,记者在黎巴嫩人气最旺的首都贝鲁特街头,连日来没有看到一个华人身影,目前几乎所有中餐馆都已关门歇业。

侨居黎巴嫩28年的明哥是一名中餐厅老板,他随第二批华侨乘包机撤离黎巴嫩。9月28日,他收到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的消息,询问是否需要撤离黎巴嫩。据明哥回忆,当天以色列加大了对黎巴嫩真主党的打击力度,情况“甚至比2006年黎以冲突时更严重”。9月30日晚上,他接到撤离的通知,1日早晨便和其他侨民侨眷集合,一同前往贝鲁特国际机场。“感谢祖国,感谢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明哥对记者感慨道,“这一路上,撤侨的安排井然有序,各个环节都有使馆工作人员的协调,到达北京首都机场后也有专门的通道。”

除这两批撤离人员外,还有一些人选择留在黎巴嫩,其中大部分已在黎巴嫩组建家庭,并储备好生活物资。中阿文化商贸交流促进会会长赵颖就是其中一员,今年是她在黎侨居的第23年。赵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仍留在黎巴嫩的华人华侨大约有十余人,他们都在一个群聊里,平时会用一些新闻通知平台的App获取空袭提醒,也会就轰炸情况共享信息。据赵颖介绍,她目前居住在贝鲁特东北部的基督徒聚集区,距离贝鲁特市中心约8公里。相比什叶派穆斯林聚集区,这里是比较安全的区域。大部分中资企业也位于安全区域。明哥撤离前也住在基督徒聚集区,他告诉记者,往年的战争对该区域的影响较小,所以当地百姓心态较为平和,超市也没有出现哄抢的现象。如果不是因为想回国照顾患病的亲人,这次他也可以选择不撤离。

不过,在贝鲁特南郊,袭击更为频繁。那里的居民会尽可能减少外出时间,很多企业已转为居家办公。中国网民路女士的一位来自贝鲁特南郊代希耶(目前黎以冲突核心区域之一)的黎巴嫩青年朋友经常心痛地给她发送轰炸现场视频。“我一夜之间失去了30位亲人。”他在一条消息中写道,“我的村庄成了废墟,代希耶人在自己的国家却成了难民。”目前,这位青年多数时间居住在澳大利亚,但仍时常回到家乡。他正在努力筹款,希望帮助贝鲁特南郊的亲人离开黎巴嫩。

现居法国的华人岳女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她的男友是黎巴嫩人,其表兄弟们都是在战火中出生长大的,最开始是经历内战,后来则是各种轰炸。年轻时,他们经常躲在防空洞开派对,把音乐开到最大声,一起使劲跳舞,这样就分不清是轰炸声还是鼓声和欢呼声了。不过,即使几十年都没安宁过,他们也从来没想过离开黎巴嫩。他的两个叔伯都持有美国护照,但依旧选择和家人一起生活在贝鲁特。

在贝鲁特市中心最繁忙的哈姆拉街,《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注意到,当地人的生意并不好做。大量进出贝鲁特的国际航班停飞,让这里见不到外来游客。年过七旬的贸易商沙勒姆长年从中国进口货物,他每天仍坚持上班4个小时。他直言,眼下的生意规模和没有战乱的往年相比要缩减一半。对于目前的冲突局势,他说:“我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一切都会结束,但仍会周而复始。这就是黎巴嫩人身处的中东现状。”